最近幾天,一篇題為《白酒+啤酒=自殺》的文章在網絡上熱傳,文中稱白酒和啤酒混合飲用,更容易使人醉酒,且這種飲用方式對人體傷害極大,“其效果相當于自殺”。
飲用白酒之后又喝啤酒,甚至相繼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飲用白酒、啤酒、葡萄酒等不同酒種,這種情況在現實中確實屢有發生。從醫學角度來看,混飲行為會加快人體對酒精的吸收,因為啤酒的二氧化碳進入到胃部后會產生膨脹,此時如果喝了白酒,白酒的高濃度酒精就會被人體過量吸收,血液中的酒精濃度上升得更快,人就容易醉酒。而更直觀一點來說,目前國內消費者的混飲行為,與國際上常見的酒種搭配有很大不同,往往與過量飲酒等不文明行為聯系在一起,對之確應勸誡和警示。
即便如此,“白酒+啤酒=自殺”的提法還是值得商榷。我們既要肯定它對消費者的科學飲酒會起到一定引導作用,但其并沒有充分的科學理論依據,而是出于主觀推斷,在表達方式上過于夸張粗暴。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理性飲酒已成為必然趨勢,消費者更加注重酒類產品的健康屬性。針對消費者的這種實際需求,酒行業應該加以充分迎合,積極倡導文明飲酒的理念,大力傳播科學飲酒的方式。而究竟怎樣才能收到最好的傳播效果,既滿足了消費者的健康需求,又避免矯枉過正、“抹黑”了酒類產品的形象,這需要更加科學的表達方式。
所謂科學表達,首先是要客觀公允,對過量飲酒的傷害予以充分說明,既不隱瞞包庇,也不夸大其詞。而對于適量飲酒對人體健康的滋養作用,同樣要有所體現,不能將酒類消費行為一概而論。就如同“白酒+啤酒=自殺”的說法,雖然方向正確,但過猶不及,這是不足取的。
所謂科學表達,必然要有科學研究作為依據,健康飲酒的準確定義是什么?適量飲酒的標準又是什么?科學飲酒的具體行為方式包括哪些?對于這些問題,每個人的答案或許大同小異,但講科學就是要努力解決“小異”的問題,科學飲酒不能僅僅停留在概念和揣測的層面,要通過具體的科學研究“沉下去”,給消費者一個明確的標桿尺度。事實上,這既是對消費者健康的保護,也是對酒業自身發展的保護。
科學表達的背后,應該是行業責任的表現。如果消費者對科學飲酒的了解不夠清楚透徹,那很可能適得其反,因一些認知誤區而遭受身心傷害。比如有一種“還魂酒”的說法在社會上廣泛流行,稱醉酒后的次日應再飲用一些白酒,可以緩解身體不適。對于類似這種既不科學也不安全的做法,酒行業應加以解釋說明,并面向社會大力傳播,讓更多消費者學會真正的科學飲酒之道,能夠切實有效地保護自己。
網絡上的一篇小文,談不上爭議,算是對酒行業的一點警醒,責任與健康之路還很長遠,需要務實前行,點點積累。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