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段關于“喝白酒相當于服57種中藥,喝白酒更健康”的言論開始在朋友圈瘋傳,因為該言論注明內容依據來源于江南大學的權威研究報告,所以引起了很多行業內的關注和討論。
很快,江南大學副校長、釀酒科學與酶技術中心主任徐巖據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此對外發出了嚴重聲明:表示該信息內容并非來自該校和他們研究團隊的成果,而是商家拼湊炒作和利用新媒體進行的不當營銷!
從2012年開始,徐巖及其團隊成員就開展了“中國固態發酵白酒與葡萄酒生物活性成分比較研究”。并且,檢測發現,葡萄酒中3大健康活性成分——萜烯類、吡嗪類和多酚類化合物,在純糧發酵白酒中均存在,而且前兩種健康化合物含量還高于葡萄酒,說明兩種酒都有健康因子成分。
該團隊還依據研究成果撰寫了《科學認識中國白酒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論文,對白酒健康活性成分不輸葡萄酒的成因也進行了闡述,即由于傳統白酒采用多菌系自然堆積固態方式制曲、多維微生物固態發酵釀造和高溫蒸餾工藝,使風味物質更加純化;而葡萄酒為釀造酒,更多的風味物質來自葡萄原料和后期的橡木桶陳釀。
而上述該論調也來自于2013年眾多國內外權威媒體刊登的一項一項來自中國江南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國傳統白酒中的健康活性物質成分遠遠高于葡萄酒,比葡萄酒更有益于人體健康;尤其是以茅臺、董酒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白酒,其健康物質含量遙遙領先。而在董酒的研究中,江南大學研究發現,從中檢測到52種萜烯類化合物。董酒成品酒中的萜烯類物質總量在3400~3600 μg/L,居中國白酒之首,同時是葡萄酒中同類化合物含量的三到四倍。而國外相關文獻也已經證實,萜烯類化合物具有抗癌、抗病毒、以及抗氧化的活性功效。
顯然,這種利于行業的研究成果被別有用心的企業或個人斷章取義為己所用,一個行業的研究成果被“歪曲強加”成為某家企業的“商業桂冠”。比如,就有山東某原酒企業在報刊撰文稱“喝白酒相當于服57種中藥”,借助媒體信誓旦旦地宣稱,“白酒尤其是原酒的營養價值遠遠高于葡萄酒,事實證明,適量飲用原酒,對身體有著非常好的保健作用。”
將飲酒簡單粗暴地等同于服中藥,對廠家而言屬于誤導公眾,夸大了產品的宣傳效果,已經屬于違法違規行為;對消費者來說,這種不負責任的傳播行為也影響到了公眾對白酒的客觀認同。
作為行業媒體記者,筆者與徐巖教授也接觸頗多,其團隊也一直在致力于白酒的風味特征和活性成分等方面的研究,“把白酒說明白”是其工作的方向,通過研究,把白酒隱藏的、神秘的內涵用顯性的理化指標或者消費者容易接受的語言來表達出來。
但這并不意味著廠家可以肆意妄為,可以斷章取義去利用一些科研成果來為自己臉上貼金,況且,隨著消費者消費越來越理性以及專業知識的增加,這種行為最終也只能是貽笑大方。
這幾天,有關部分保健酒產品違規添加西地那非等化學物質已經受到了嚴厲懲罰,而這利用“57味中藥”來夸大宣傳的廠家如果不趕緊懸崖勒馬,等來的無疑也是同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