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百威英博收購SAB米勒的消息,引起全球啤酒市場的震動,一個是行業老大,一個緊隨其后,兩者占全球市場份額總和超過30%,若能實現強強聯合,必將對行業競爭格局產生巨大影響。通過收購合并,兩家當事企業將獲得更強勢的市場話語權,更具市場競爭的資源優勢,而對于其競爭對手,無疑將面臨著非常艱難的形勢。從目前事態發展來看,百威英博對SAB米勒的收購很可能在不久后變成事實。
回顧世界酒類行業的發展史,類似這樣的“超級并購”早有先例。
全球最大的洋酒公司帝亞吉歐,便是誕生于1997年的一次強強結合,由大都會(Grand Metropolitan)與健力士(Guinness)兩大酒業公司合并而成;而早在1975年,保樂(Pernod)和力加(Ricard)這兩家法國茴香酒市場上的傳統競爭者宣布聯手,雄心勃勃地開始了征服國際市場的旅程,今天,由他們聯合組成的保樂力加已發展為全球第二大洋酒集團。
事實上,百威英博之所以快速登上全球啤酒行業老大的寶座,正是通過一系列超級并購而實現的。2004年,巴西美洲飲料集團(AmBev)和比利時的英特布魯集團(Interbrew)集團合并,成為全球第一大啤酒公司,四年后,新公司又斥資520億美元,收購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這個百年啤酒企業,由此成為今天的百威英博。
只有巨頭之間的資本博弈,才稱得上“超級并購”,而隨著全球市場一體化的進程,這種“超級并購”將對中國酒類市場格局產生強烈沖擊。
以此次百威英博與SAB米勒的并購案為例,如果能夠順利實施,則百威英博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將極大提升。根據百威英博2015年半年報顯示,其在中國市場份額達到18%,僅次于華潤雪花和青島啤酒,二者市場份額分別為24%和20%。而作為中國啤酒行業首家“雙千萬噸”企業,也是連續十年銷量領先的啤酒公司,華潤雪花由SAB米勒持有49%股份。這也意味著通過與SAB米勒的結合,百威英博將獲得華潤雪花49%的股份,其在中國啤酒市場的份額將躍居領先位置。當然,在“超級并購”的過程中,還需要解決很多實際問題,比如應對反壟斷方面的調查,百威英博其前身在并購安海斯——布希時,便因此放棄了安海斯——布希公司持有的青啤股權。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承認,“超級并購”是改變競爭格局的最有力、最直接手段,跳出市場競爭的單一層面,資本永遠會選擇趨利避害的投資方式,巨頭之間的強強聯合,恰是收益更高,風險更低的一種選擇。具體對于中國酒行業,廣大名優酒企普遍擁有牢固的消費根基,盡管可能因一時形勢變化而有所起伏,但整體來說都具有強大而頑強的市場生命力。這也意味著持續的、巨大的競爭投入,酒企們投身于這場看似永無止境的市場角逐中,其對科技研發、機制改革的創新投入難免受到限制,而缺乏創新正是最大的風險所在。
所以,在百威英博與SAB米勒的“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超級并購”影響中國市場時,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思考,中國酒業何時會有“超級并購”,并借此對全球酒類市場產生影響。其實在國內啤酒行業,已有過排名前列企業之間的并購行為,但論及社會和行業影響力相對有限,而在其他酒種行業及市場流通領域,目前還鮮有這樣的案例,甚至連相關跡象也非常稀少,“超級并購”看來距離中國酒業還有一段距離。
如果換個角度思考,結果可能不太一樣。的確,僅從國內一線酒企的機制和運營情況來看,彼此間并購的可能性還很小,但“超級并購”所能帶來的實效,卻是酒行業特別是巨頭酒企們所關注的。
在酒業上一個發展周期中,酒企們為了占有市場和提高生產效率,紛紛大量增加產能,致使酒類供需矛盾越來越尖銳,破壞了市場平衡關系。通過大酒企之間的并購組合,能夠將產能有效集中,既滿足了規模經濟的要求,又避免了生產能力的盲目增加,這種競爭優勢將是其他對手難以比擬的。另外,通過減少勢均力敵的競爭者,可以降低競爭激烈程度,幫助企業實現較高的利潤率,這一點對于巨頭酒企們同樣充滿吸引力。
所以說,“超級并購”對酒業發展具有特殊意義,其實效是很多常規調整手段難以比擬的,對于“超級并購”,我們不妨大膽設想,小心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