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國內的啤酒市場并不平靜。
盡管此時已是寒冬季,也是傳統的啤酒市場消費淡季,但顯然無論是國際啤酒巨頭還是國內的區域啤酒,都試圖“在這寒冬中尋得一絲暖意”。
此前的11月,百威英博(Anheruser Busch Inbev,BUD)宣布,公司已正式同意以697.8億英鎊(約合1055億美元)收購競爭對手薩博米勒(SABMiller),這樁交易將創造一家啤酒業巨頭,主導全球啤酒市場大部分份額。而身處其中的中國市場,顯然也會因此次大并購而產生輪番的連鎖反應。
49%的股權花落誰家?無疑會成為2015年整個啤酒行業最大的猜想,而由此股權更迭引起的國內啤酒市場格局的變化也無疑會深度影響已經來臨的2016年,甚至此后更長的一段時間。
12月2日,據多家外媒報道,SAB米勒在中國的合資伙伴華潤啤酒正尋求收購外方在合資公司的全部股權,目前華潤啤酒已告知多家投行,顯然,華潤啤酒的大股東將易主,而整合后的新百威英博在中國的市場也會發生顯著變化。
據此,中泰證券的研究認為,如果華潤聚焦啤酒業務,謀求全資控股華潤雪花、SAB米勒出售全部股權,那么,國內啤酒行業寡頭競爭的格局短期或許難以改變,從而相對市占率提升空間較小,不利于行業盈利能力的整體改善。
無論是當下雪花啤酒股權的去留謎團還是之前重慶啤酒宣布關停永川分公司,似乎都預示著國內啤酒業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競爭時代——不以大規模并購做大市場份額和占有率為前提,而是以效率優先和整合管理為切入點,這個時代的關鍵詞是盈利、市場和產品服務。
嘉士伯在2015年三季報說明會上透露,公司去年收購的擁有重啤集團在華東所有啤酒廠的重慶啤酒集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業務陷入困難,且不能盈利,計劃進行減值,并將計劃從東部抽身,集中力量發展西部市場。
當下啤酒行業的現狀依舊不容樂觀,2014年6月,中國啤酒行業結束了二十年的正增長,產量首現下滑并持續至今,行業盈利仍處在尋底過程中。今年啤酒行業的發展并沒有得到好轉,1月~9月中國啤酒行業累計產量同比下降5.95%。
另一方面,中國啤酒企業不論是噸酒價格還是經營效率較海外公司都有較大差距。
有觀點認為,現在的國內啤酒市場是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四強鼎立格局確立,龍頭品牌產能擴張以及兼并收購接近尾聲,龍頭企業營銷拉鋸戰加劇。消費量見頂,一線二線品牌啤酒進入零和博弈階段,斬斷了過去龍頭品牌如青島啤酒依靠銷量提升價值的通道。
中泰證券機構的觀點是,中國啤酒市場進入類似日本啤酒行業困境,特點是行業無提價主導者;行業競爭致費用率高企;銷量提升市值空間有限;行業亟需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找到新的提升價值方式。
研究表明,不論是毛利率,息稅前利潤率,還是凈利率,中國啤酒企業都明顯低于國際同行,這種落后的經營效率以及多年的行業混戰決定了中國啤酒企業不可能再進行無限制的行業價格大戰而行業現狀也決定了不再可能有規模擴張的路徑可走。
當下,在這個“深競合”時代,中國啤酒企業亟需在制度創新、企業管理和產品結構層面進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