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值得關注的消息,當屬國務院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
到目前為止,中國仍然是一個行政主導型的“大政府”政體,政府的重視與否,往往成為某個或某類問題能否順利解決的關鍵。與此相對,政府機構設置中的層級越高,其所主管的事項便越受重視,其所面臨的問題越有希望得到解決,已經是社會生活中的常識。“食品安全委”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任主任,另外兩位副總理任副主任,其層級和規模僅次于此前剛剛成立的,以國務院總理為主任的國家“能源委”,食品安全在諸多行政事項中的受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毋庸諱言的是,凡被政府高度重視的領域,往往是那些既十分重要,其形勢又極其嚴峻和緊迫的領域。能源和食品安全,恰好在上述兩個方面,都是最典型的例證。
能源供應在國家發展和國計民生中的戰略地位,自然毋庸置疑。食品安全雖然不像能源供應問題那么宏大,但十幾億百姓的生命安全和生活信心維系于此,對于任何政府而言,都是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2007年,國務院便成立了以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為組長的食品安全領導小組,就機構設置而言,這個整合了當時所有相關部門的臨時機構,理論上已經具備了協調各方力量,綜合治理食品安全問題的能力和權責。如今,在部門成員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食品安全領導小組正式升格為食品安全委員會,其核心領導也升格為一位政治局常委與兩位政治局委員的超強陣容,除了重視程度的升格之外,卻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和緊迫程度。
2008年爆發的“三鹿奶粉”事件,應該被視為中國食品安全領域的轉折性事件。在此之前,政府部門和一般公眾,往往誤以為食品安全問題主要以偶發的形式,散見于那些難以監管的低端市場,以為大超市、大品牌可以成為躲避劣質食品危害的“安全島”。而“三鹿奶粉”事件的爆發,以及隨后引發整個奶制品行業安全信譽的全面陷落,才使人們意識到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出現系統性危機。奶制品行業從原料供應,到生產、監管、營銷、流通等整個產業鏈的全程失控,成為一個快速而畸形發展的典型,為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拉響了警報。
當前世界的食品安全問題,可以劃為兩個并不完全重合的部分,一是傳統意義上的衛生、無毒等安全指標,另一部分則是伴隨現代化工業生產而出現的潛在危害,如各種必要的添加劑可能產生的毒副作用,或轉基因技術帶來的不確定性等等。在發達國家,前一種意義上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對各種潛在危害的追蹤、發現,往往成為其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各種極微含量的“致癌物質”,往往就是在這樣的追蹤中被發現。
而在中國,則上述兩個領域的不安全因素同時并存且相互糾結,不僅使用病死、變質原料,或注水、造假等最低級、原始的安全事件層出不窮,現代化生產標準的失范和對生產、流通過程監管的失控,也使許多在發達國家以潛在危險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在我們身邊轉化為顯在的危險,如各種添加劑和藥物的濫用,就可能直接把食品變成了“毒品”,“三聚氰胺奶粉”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在這種“傳統”與“現代”雙重危險的合圍之下,中國消費者已經很難相信任何食品的安全可靠,以致在食品供應日趨豐富、充足的情況下,卻普遍產生“什么都不敢吃”的惶恐。
國家“食品安全委”的成立,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這個集合了食品生產、流通、檢驗、監管乃至事后處罰等所有職能部門的超級協調機構,理論上應該能夠打破過去“五龍治水”卻又群龍無首的局面,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系統性的監管和治理。
可以預見的是,即使在“食品安全委”的強力監督之下,食品安全問題仍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得到比較徹底的解決。而最現實也最緊迫的任務,則是加緊對整個安監、質檢系統的治理,以重塑公眾對食品安全看門人的信任和信心。以往正是由于它們的瀆職和失職,放縱了奶制品等行業的整體失德、失控,并摧毀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編輯:李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