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銀行將對存量信貸客戶開展一輪節能減排信貸風險專項排查,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18個產能過剩、高耗能和高排放行業將成為排查重點。
除交行外,其它銀行也已在“綠色信貸”方面邁開腳步。工行、中行等都已對環保不達標企業的貸款需求實行“一票否決制”。
由此可見,“兩高一剩”行業若不扭轉局面,生存之路將步履維艱。此時是關緊信貸閘口,彼時可能會有更多的無形之手,伸向產能過剩、高耗能和高排放行業的咽喉。
一方面是以信貸減退“鞭笞”,另一方面,針對一些企業在節能減排工作中確實存在資金、技術不足的情況,國家也以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進行扶持和牽引。
節能服務公司與企業簽訂能源管理合同,為企業提供節能診斷、融資、改造等服務,并以節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資和獲得利潤。這種方式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節能改造的資金和技術風險,不失為酒企,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特別是中小酒企開展節能減排工作的可行之法。
在一連串信號之下,國家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的強烈意圖已不言而喻。釀酒行業作為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必然不能幸免。既然躲得過初一,也躲不過十五,為何不變被動為主動,成為國家推進節能減排工作中的受益者呢?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