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是企業為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而樹立形成的,被認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認知。積極、開放的企業文化能增強團隊凝聚力,是企業職工身心的活躍劑。
日前,筆者參加一酒類企業舉行的客戶座談會,走過該企業的文化廣場,看見職工在流行音樂的伴奏下跳集體舞,每個人的面容輕松,熟練地隨著音樂的起伏舞動身姿,有的員工時不時地發出歡快的笑聲,即便旁觀者也被這場面所感染,想參與其中一起舞動。
據了解,“輕松生活,快樂工作”是該公司的管理理念,每天上午9點半和下午3點半,都要用15分鐘的時間開展工間操活動,無論生產任務松緊,一如既往。如遇天氣變化,就在各自的工作臺前進行,晴天就在廣場上,廣場上進行有利于員工之間相互認識、相互交流,增強集體動作的協調性。工間操看似簡單重復的動作,但在忙碌的工作中,緩解了人們緊張的心情,讓員工利用這15分鐘釋放一下,輕松身心是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
近一時期,富士康跳樓事件,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眾說紛紜。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雇傭雙方各有說辭。作為老板要賺錢,要降低生產成本,企業的最高利益就是賺錢,這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被雇傭者,希望高薪水、高福利,個人還要有發展前途等等,無論哪一方都沒有錯。
現實中,我們會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遍地都是。”面臨就業壓力,就業者所選擇的空間有限,員工難談被尊重和得到應有的重視。有的企業老板一味強調職工把活干好,其它的要看老板的興趣和心情。在他們看來,企業文化就是年底大家吃個飯,發點米、面、油,春天搞個春游,這些已經是不錯的了。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其實不然,我們要知道,人的需求是兩方面的,一個是物質需求,另一個是精神需求,往往精神需求比物質需求更重要,精神在左右人的行為。企業人員的穩定是企業生產和發展的前提,企業不是技能培訓班,人員流動頻繁,對企業的發展不利。因此,企業文化的建設,是企業發展的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
真正讓員工有“輕松生活,快樂工作”的愉悅,企業又何愁發展。企業與員工是魚水關系,密不可分。因此,企業生產要與企業文化并行,這才是企業發展壯大和穩定的根本。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