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又要漲了!6月15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羅馬聯合公布《2010年到2019年糧食展望》報告說,未來10年世界糧價整體呈現上漲趨勢(詳見《華夏酒報》6月18日2版、中國酒業新聞網/html/201006/18/20100618084304.htm)。糧價上漲的原因,至今尚無公論,且不去管它,但糧價上漲無疑將對酒業產生巨大影響,并加快釀酒行業整合的進程。
先來看一組數據:2009年,占據中國白酒產業半壁江山的“白酒金三角”仁懷、宜賓、瀘州三地,其釀酒核心原料高粱的產量分別為:瀘州市30.49萬畝,總產量9.47萬噸;仁懷市約25萬畝,總產量5.5萬噸;宜賓市不足10萬畝,產量約為2.5萬噸——這點產量,遠遠不足以支撐三地白酒行業的生產需求。
再從糧價來看,2009年,三地高粱收購價分別為:仁懷市6.2元/千克,瀘州市4.4元/千克,宜賓市3.2元/千克。仁懷高粱主要供應茅臺酒廠,因為是有機高粱,且實行保護價收購,故高達6.2元/千克。瀘州本地高粱產量較大,有效緩解了原料壓力,故價格穩定。宜賓則基本依賴北方高粱。今年以來,三地均不約而同地增加了高粱種植面積:瀘州今年種植高粱42萬畝,仁懷種植茅臺酒用有機高粱27萬畝,宜賓則計劃完成高梁基地15萬畝。
由此可見,白酒業的“糧食危機”已經逐步顯現。一方面,盡管高粱、小麥等釀酒原料并不依賴進口,但國際糧價上漲對白酒業的影響仍不可忽視。僅從高粱一項看,即使國內外糧價保持平穩,未來幾年里,高粱等釀酒原料也必然漲價。另一方面,行業龍頭或高端品牌企業可以通過提價轉嫁成本,其它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企業則沒這么“幸運”,而且,純糧固態發酵是中高端白酒的發展趨勢,酒企必然謀求釀酒原料“自產自銷”,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
當前的問題是,糧價上漲將成為白酒業整合的動因之一。歷史上,每當遭遇災荒年景,政府往往禁酒、榷酒,以保證糧食安全。因為酒可以不喝,飯卻不能不吃。當前,在糧價持續提高、糧食種植面積減少等多重壓力下,原本有所松動的宏觀產業政策可能緊縮,從而進一步加劇酒業整合、洗牌。在原料上,中小型白酒企業的日子恐怕會越來越難過。
其實,西方的葡萄酒生產無一不是從葡萄園種植入手的。以法國波爾多為例,當地酒莊直接擁有葡萄園并對葡萄進行精心照料,且在不同的原產地實行不同的分級制度。我們的白酒企業該向他們學習,以大農業的思維對農民實施一體化管理。只有進一步規避農民的種植風險,著力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才能逐步緩解釀酒原料緊張問題,并有效控制釀酒原料質量和成本,從而實現白酒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