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拉繩存在勒死兒童的風險,宜家家居等多家企業在美國召回數量龐大的窗簾制品,但在中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國卻絕口不提召回。我國尚不完善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確給了一些企業以可乘之機,但是滿足于“不違法”,將經濟利益凌駕于道義責任之上的企業,又怎么可能長期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尊重?
中國消費者在產品質量問題上受到歧視性待遇,與我國的相關制度不無關系。目前,我國只對食品、汽車產品、兒童玩具三類產品的指令召回具備法律依據,因此,對我國來說,當務之急是抓緊立法,出臺配套措施,把產品質量監管的網編織得更加密一些。
但是,法律的漏洞不應該成為企業推脫社會責任的借口,尤其是在已經明確知道其產品可能傷人的情況下。決定在美國召回其產品,說明這些公司已經明確地意識到并承認:這些產品有對兒童構成傷害的風險。目前,我國的監管部門和消費者雖然無權要求它們召回這些產品,但是這些企業的“傲慢和偏見”已經在國人心中畫上了不光彩的一筆。
豐田汽車在全球大范圍召回后,豐田章男在美國痛哭流涕“認罪”,但是在北京的道歉卻輕描淡寫,其借口就是豐田汽車的召回補償原則是“按市場所在國的法律辦”。直到最后,浙江省拿出了一部地方性的消協條例,豐田才不情愿地解開腰包實施補償。
像豐田、宜家這樣沿著法律紅線行走的企業也許不會越過法律紅線,但這注定是目光短淺之舉。有人給豐田汽車計算過,在中國實施跟美國一樣的召回補償最多只需3000萬元,但是“拒不補償”和“差別待遇”造成無形資產的損失卻難以估量。
遵紀守法是每個企業應盡的責任,但那只是企業行為的底線。對于涉及人身安全的風險,企業特別是負責任的大企業就更應謹慎對待,甚至拿出100%的努力去避免哪怕1%的可能。因為,一家具有長遠眼光的企業不僅要遵守法律的要求,而且要以真誠取信于消費者,才能贏得消費者的認可和尊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