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日,北京市場多家超市最近陸續提高五糧液產品價格,涉及52度、39度等15種規格產品,每瓶提價幅度高達50元,給出的提價理由之一是“為滿足消費者身份需求”。(詳見《華夏酒報》12月17日6版,中國酒業新聞網
/html/201012/17/20101217091908100165.htm)
“雷人”的理由真是層出不窮,之前稱原材料漲價、運輸成本增加尚且可以得到消費者的一絲諒解,但這次如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此不給力的漲價理由著實讓筆者吃驚。
且不說這提價50元對某些“價格不敏感的消費群體”并無實際性的影響,而相比之前769元/瓶的52度“水晶盒子”五糧液來說,提價50元更是意義不大,消費者關注的不是“50元的面子”而是“五糧液”三個字,所以,筆者建議可以考慮漲價500元,讓消費者覺得“更有面子”才行。
不僅如此,還讓人捉摸不透的是廠家表示并沒有提價,漲價是“經銷商的市場行為”,而經銷商卻說“得到了通知”,反正廠商之間相互扯皮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也不在乎再多扯幾次,可問題是,到最后這扯不清理還亂的“扯皮費”誰來買單?
市場經濟下,漲價是市場行為,企業有定價的權利,就像每個人有言論自由一樣,但如果是名人,就要注意自身行為的示范作用和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否則,就會招致罵名。名酒如同名人,具有一種輻射效應和品牌示范作用,影響的是一批人、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如果名酒出了格,結果也是一樣。
高端白酒價格的節節上升,帶動了其他區域性二線白酒的跟風效仿,反映了中國消費經濟的畸形,以及奢侈品供應公務化的現象。財經評論員葉檀一篇題為《茅臺酒價格是什么指標?》的文章直指國內的“腐敗行情”,指出“中國高端白酒一飛沖天,這不是內需之福,而是腐敗之禍。”所謂的高端白酒,業內早就有“買的不喝,喝的不買”的總結,每到年底茅臺、五糧液供不應求,托關系走門道才能買到,足以說明問題。
筆者認為,茅臺和五糧液已經走到了消費的“邊緣地帶”,而這個“邊緣地帶”是以價格不敏感型消費群體為主,當慣性漲價找不到合適理由支撐的時候,當輿論壓力和相關部門著手加強監管的時候,高端消費市場就會產生“高價位風險”。
雖然不同于針對今年以來蔬菜、大蒜等農產品價格異常波動行為,政府有關部門依法查處了一批惡意囤積、哄抬價格、串通漲價的案件,但“炒房不如炒名酒”的現象表明白酒運作已經游離了其作為消費類商品的本來屬性,當投機經營、公款消費、哄抬價格讓我們忍無可忍的時候,距離這個行業的“行政強制性規范”也就不遠了。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