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一瓶“一馬當先”五糧液藏品酒拍出了508.8萬元的天價
(詳見12月22日《華夏酒報》6版,中國酒業新聞網http://www.hxjb.cn/html/201012/22/20101222085939100325.htm)。相比于12月14日一瓶53年前出產的土陶瓶茅臺酒拍出的145.6萬元,這瓶“一馬當先”五糧液藏品酒果然是“一馬當先”,價格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天價酒拍賣疑點重重,在“一馬當先”五糧液藏品酒拍出508.8萬元天價之后,筆者了解到,拍走這款酒的宜賓市一帆風順酒業有限公司,隸屬總部位于北京的金榜題名集團有限公司,而金榜題名集團與五糧液集團之間存在十分密切的合作,包括貼牌生產五糧液·金榜題名系列酒、五糧液·一帆風順系列酒等。
這并不是此次五糧液酒拍賣的特例。據筆者觀察,在天價白酒拍賣中,占相當比例的買家是該酒企的大經銷商或是與該酒企有著密切關系的人。為何在天價白酒拍賣中,買家往往與該酒企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除了買家身份存在疑點外,不少名酒拍賣的流程也極為可疑。以今年9月汾酒集團在京舉辦的“紀念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國白酒品牌最高獎95周年”拍賣會為例,主辦方是汾酒集團、所拍品由汾酒集團提供。試問,一場由企業自己主辦、拍自己產品的拍賣會,究竟有多少可信度?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在天價白酒拍賣中,這類“自導自演”的拍賣會還真不在少數。
客觀來說,在規范的流程下,對一些具有特殊收藏價值的白酒進行拍賣,提升人們對優質白酒的價值認識,是值得肯定的行為。但隨著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天價白酒拍賣所呈現出的不理性和不規范,使得白酒拍賣逐漸淪為一場場自抬身價的炒作,而作秀背后,隱藏的是企業對消費者的欺騙和不尊重。
殊不知,在日益泛濫的拍賣“秀”中,白酒拍賣逐漸失去了最初的意義,其影響力也早已貶值。白酒拍出天價雖然能引起一時的轟動,但是在硝煙過后,不免會遭人非議,不僅無法實現提升企業品牌的目的,還會引起一連串的質疑和不信任。
特別是在一連串食品安全和信任危機事件之后,消費者的心理已經非常脆弱,在這種狀況下,與其用天價白酒挑戰消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如踏踏實實地釀酒和經營。
白酒業的“高燒”已經讓人感覺到灼熱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了。從五糧液拋出為了“滿足消費者身份需求”而提價,到茅臺為“國家利益”和“消費者利益”而提價,再到一瓶瓶名酒被屢創新高的天價拍走,筆者只覺內心隱痛。這痛,是為了消費者而痛——難道消費者的智商和情感真能如此被踐踏?!是為了白酒企業而痛——對消費者的不尊重最終會自釀苦果,而作秀和欺騙大眾一旦成為企業追捧的營銷手段,無異于自掘墳墓,遲早有一天會被大眾遺棄。
在各種媒體上,大酒企時常會標榜自身的責任感,試問,大酒企的責任感究竟何在?難道僅僅是以捐款多少來衡量的么?筆者認為不是。作為擁有導向影響力的大酒企,其不可推卸的一個責任是給同行業的其它企業樹立表率。而以茅臺和五糧液為首的大酒企究竟給行業樹了一個怎樣“表率”?
是自欺欺人的提價理由,是限價令限不住的價格飆升,還是508.8萬元的一瓶酒?
清醒一點吧。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