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茅臺等高端名酒的價格不斷上漲引起了各路媒體的極大關注,其中不乏討伐、反對之聲,為什么高端白酒產品漲價會牽動社會輿論的神經,酒業的奢侈品之路是否還應該走下去呢?本期讓我們一起來關注高端白酒漲價后的連鎖效應,探討高端白酒能否一路“高”歌?
按道理說,茅臺酒價格漲不漲,跟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是沒什么關系的,但此次茅臺酒漲價還是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喝酒的不買,買酒的不喝”,因為想發泄一下對公款吃喝和腐敗行為的不滿。有不少言論表示,茅臺酒的價格反映出的是腐敗的行情。
茅臺=“腐敗酒”?不管這個等式是否成立,對茅臺來說,這都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
茅臺酒的用途大致分為送禮專用、公款吃喝和富人消費,其中,公務人員是茅臺酒主要的消費人群。在茅臺酒與政務消費關系如此密切的情況下,茅臺更應樹立自身的健康形象,極力避免與“腐敗酒”有所關聯,把握好奢侈品與“腐敗酒”之間的界限。而從目前來看,茅臺不僅沒有極力撇清其與“腐敗酒”的關聯,甚至在一些公開的言辭中還默認了這種關聯。
中國是一個特別注重名聲的國家,以物喻人也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比如說以蓮花喻人,贊美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不少人就會有意無意地在生活中擺放一些與蓮花有關的物件。假設茅臺成了“腐敗酒”的代名詞,那么由物及人,喝茅臺酒的人也很容易被聯想成腐敗人士。這種聯系是非常危險的,作風清廉的人自然不會去喝,而真正的腐敗分子也不敢明目張膽地喝。
一旦茅臺被定義成“腐敗酒”,其危險性不僅是影響消費,更有可能被當做腐敗的“共犯”而遭受打擊。就拿這次茅臺漲價遭媒體群攻來看,如果茅臺不是與公款消費有著如此密切的關系,如果茅臺只是一個普通的酒類品牌,其漲價行為還會引發如此兇猛的質疑么?恐怕不會,與其說媒體是在質疑茅臺,倒不如說媒體是在質疑由“高價茅臺”而聯想到的那部分“身份特殊人群”。某種意義上說,茅臺是做了這部分人的“替罪羊”。
從茅臺自身的發展來看,漲價其實并無過錯,走奢侈品路線也無可厚非。放眼國內高端白酒領域,茅臺是最有資格晉升為奢侈品的品牌,但越是有資格,越需要注意自身的品牌聲譽。中國與西方國家不同,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提倡享樂的國家,所以,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國外在奢侈品方面的理念不能完全適用于中國。在中國貧富懸殊還比較大的情況下,奢侈品牌的出現必然會刺激一部分群體的神經,特別是其消費主體為公務人員時,更會引起普通老百姓的強烈不滿。在這種特殊而敏感的局面下,茅臺如果想繼續走奢侈品路線,就不能一意孤行地漲價,否則只能招致更強烈的口水戰,應先保住自己的品牌聲譽,擺脫與“腐敗酒”的關系,樹立高貴健康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