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十二五”開局之年,“幸福”一詞走紅大江南北。
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令世界矚目,GDP已經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然而,對于仍然處在發展中的中國來說,這種成果固然可喜,也意味著壓力和挑戰:經濟社會發展才是最終目的——讓老百姓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2010年,中國酒業延續了此前的快速發展勢頭:量價齊升的強勢表現證明了白酒行業的強大生命力和競爭力;世界第七大葡萄酒消費市場的排名則凸顯出中國葡萄酒日益提升的國際地位和品牌影響;而中國啤酒的世界第一生產大國地位則日益鞏固,數據顯示,中國啤文章來源華夏酒報酒消費人群占全世界啤酒消費者總數的20%,全球啤酒量增長額的30%來自中國。
但是,為世人醞釀芬芳的中國酒業從中真切地感受到幸福了嗎?其“幸福指數”又有多高呢?
所謂“幸福指數”,即衡量幸福感的一種主觀指標數值,是對生活滿足程度的積極體驗,決定于生活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事實判斷。而中國酒業的“幸福”則莫過于行業結構和增長方式的科學轉變、市場競爭理性化程度的提高、行業形象與企業形象的同步改善、對年輕一代消費群體的有效培養……概括起來,其實就是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酒行業更應強化綜合競爭力,為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們期望在2011年看到中國酒業的“幸福指數”也能相伴行業的快速增長一路飆升。于是,我們充滿希望地猜想:“白酒金三角”產生廣泛影響,推動行業走向集群化發展的科學路徑;“洋雙整合”之后再現資本運作大手筆,早日打造出中國白酒的航母級企業,以應對國際化競爭的驚濤駭浪;進口酒市場在規模急劇擴大的同時加快“本土化”進程,與國產酒在理性的競爭中實現共同成長;啤酒巨頭們在全國整合基本完成、行業格局漸趨明朗之后,加快產業鏈延伸,實現由大到強的華麗轉身……
2011年,“十二五”開局之年,是中國酒業自我超越的關鍵時期,如果我們的種種猜想逐一變成現實,那中國酒業的“幸福時光”也將隨之到來。
在春光明媚的成都,在全國糖酒會這個盛大的節日舞臺上,我們共同守候、見證中國酒業的“幸福”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