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新修訂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并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白酒生產線,酒精生產線,生產能力小于18000瓶/時的啤酒灌裝生產線”被列入限制類項目。另據《中國釀酒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隨著市場經濟的穩步發展,消費者的健康飲酒、理性飲酒的消費理念將逐漸增強,品牌意識進一步強化,低端白酒品牌化步伐逐漸加快。對數量眾多的中小白酒企業來說,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必將帶來不小的沖擊和挑戰。當然,挑戰與機遇并存。中小白酒企業必須迅速地做大做強,加快企業合并整合的力度,以實力來贏得發展機會。
筆者認為,借助區域名品力量,是中小白酒企業贏得發展機會的必由之路。2010年以來,各地均出臺了產業發展規劃和相應的扶持政策。培育龍頭企業,提升品牌競爭力是重要舉措之一。中小企業在“龍頭老大”的帶動下,可以借力發展,壯大創新,以期迎來更為廣闊的市場機會。
《貴州省“十二五”煙酒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做大做強“貴州茅臺酒”品牌,“十二五”末期茅臺酒新酒產能達到40000千升/年,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實現工業總產值400億元,從而鞏固和提升“貴州茅臺酒”的國際國內地位。事實上,一些中小白酒企業在地方經濟版圖中分量很重,這也是地方政府無法割舍中小白酒企業的原因。在國酒茅臺的引領下,貴州的中小白酒企業特別是茅臺鎮中小白酒企業,應該不斷調整產品結構,抓管理、搞創新,生產個性化產品,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主動與大企業實現“捆綁”式發展,是中小白酒企業應對挑戰的重要策略。
隨著酒業經濟的發展,各地紛紛在區域品牌引領下,大力振興傳統名優白酒,積極培育發展潛力較大、前景較好新興名優白酒。中小白酒企業可與這些得到政府扶持的“強勢”企業捆綁在一起,“借力”謀發展,切實增強其抗風險能力,也將使其在新一輪產業博弈中分得一杯羹。
另外,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加快重組升級,贏得突破的新機遇。目前,許多區域以工業園區為依托,大力推動釀酒產業制造基地集群建設,地方政府亦給予了大力的扶持政策與產業規劃,建立優質白酒基酒生產基地,不斷做大總量,提升質量。這一政策導向下,中小白酒企業還可以通過重組、升級,入駐工業園區,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為做大做強奠定堅實基礎。
同時,國家生產許可證辦公室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已把白酒生產許可證的審核、發證權下放給省級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辦公室。為了扶持地方白酒產業發展,地方政府會鼓勵進入白酒工業園區的企業申辦白酒生產許可證,這無疑對中小企業是項利好政策。
“十二五”已然精彩開局,中國白酒正邁著矯健的步伐跨入新五年。新一輪產業博弈中,中小白酒企業只有抓緊整合資源,迅速做大做強,方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