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啤酒業動輒低價傾銷、終端買斷、抹黑對手、暴力護市,惡性競爭事件頻頻上演。
低價傾銷是啤酒廠商慣用的手段之一。啤酒廠商相互掐架,經銷商利用地方勢力爭奪地盤,然后以低價策略打壓、排擠對手。與低價策略相隨的,往往是價格混亂。低價傾銷,看似拉動了銷量,其實,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消費愉悅卻被廠商所忽略。
通過與零售終端簽訂排他性的專營協議,直接阻擋對手在終端的鋪貨。買斷行為大到酒店,小到夜市大排檔,涉及整個餐館終端。啤酒廠商叫喚“傷不起”,消費者對此其實也“很不爽”。可是,有誰在意過消費者的選擇權被“綁架”?
惡性競爭擾亂市場,導致“山寨名牌”橫行。誠然,山寨名牌啤酒之所以存在市場,是因為這些啤酒價格相對便宜。但是,由于多來自一些小型啤酒廠或者地下作坊,質量難以保證,最終損害的還是消費者的權益。
在個別區域市場,至今仍然存在以行政執法名義,變相限定當地只能經營某品牌啤酒,或人為阻止外來企業的商業促銷活動。這種地方保護主義,既破壞了市場競爭機制,不利于產品的優勝劣汰,同時剝奪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至于啤酒業的暴力護市,不單是無視消費者,而且踐踏了法律的尊嚴。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一些啤酒廠商眼里只有利潤,只有競爭對手,唯獨沒有消費者。啤酒企業之間的競爭完全沒有去考慮自己所生產的產品的最終歸屬,沒有考慮消費者的利益訴求。行業自律和企業道德沒有被企業所重視,而是被競爭背后的利益所左右,行業自律和企業道德的缺失,損失最大的是消費者對整個行業的信任。
任何產業要健康發展,都不能忽視消費者的利益訴求,只有建立起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和信任關系,才能促使產業的健康發展,才能形成產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