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6月27日,中國商務部批準帝亞吉歐進一步收購全興集團4%股權。帝亞吉歐收購全興集團4%股權完成后,持有全興集團的股權從49%增加至53%,進而間接成為全興集團旗下水井坊股份第一大股東。5年前,帝亞吉歐入股全興集團被業界稱為外資入股中國白酒上市公司第一案,引起白酒行業的強烈關注。從2006年入股全興集團后,帝亞吉歐通過兩次增持最終以持有53%的股份成為水井坊股份的“戶主”,成為國外企業取得中國上市公司非直接控股權的首例(詳見本報10版《水井坊步入“高鐵”時代》。)
本期,就“外資收購中國高端白酒第一案”展開討論。
帝亞吉歐控股全興的“夙愿”得到實現,一個是國際酒業巨頭,一個是中國傳統名酒,二者“戀情”的點滴進展都為業內所關注。是洋酒借道全興,全面搶占中國市場?還是水井坊借船遠航,引領中國白酒開拓國際市場的步伐?
外資推手究竟能發揮多大作用,其經營合作又該如何開展?是逐漸同化甚至“雪藏”傳統白酒品牌,抑或推動中國白酒走向更廣闊的國際舞臺?
其實,這一切都可以歸結到“迎進來”亦是“走出去”的選擇上,對于帝亞吉歐控股水井坊的未來前景,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酒業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對于洋酒巨頭的吸引力毋庸置疑。而當前中國的進口酒市場并不平衡,在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洋酒已躋身主流酒種,但在中國的大部分省份,還局限于小眾人群和特定渠道。借助傳統名酒的影響力和帶動作用,洋酒的中國化進程無疑可以大大提速。
但是,這是否會導致一個“假道伐虢”的結局呢?洋酒借白酒傳統品牌的資源勢能,充分實現消費引導和市場布局,繼而擠占白酒市場份額,一躍成為“主角”。在上海、廣州、深圳等一些消費發達地區,進口酒已經占到了酒類消費總額的三分之一,其市場定位凌駕于傳統白酒之上,成為很多政務、商務場合的首選。這固然是多元化消費需求的體現,但對于白酒企業而言,卻必須予以足夠重視和相應對策。
筆者認為,洋酒消費升溫是社會與經濟發展下的必然趨勢,白酒企業通過資本層面的合作將之引進來,也可以從中吸收更豐富的品牌理念和營銷策略,但同時必須注重對自身品質風格的延續推廣,對傳統白酒魅力的挖掘傳播,并使之與消費者實際需求結合得更緊密,塑造中國白酒獨有的核心價值。
“走出去”則是近年來白酒行業普遍關注的話題。借助于帝亞吉歐作為國際酒業巨頭的強大資源優勢,全興也被寄予國際化先行者的厚望。
但對于中國白酒而言,國際化合作道路難道僅僅是指把產品賣到國外去嗎?在消費需求不成熟的情況下,帝亞吉歐的渠道和平臺對于中國白酒又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其實,酒業國際化在家門口的競爭已如火如荼,與其空想著“決勝于千里之外”,不如滿足國內市場的新生消費需求。今天,年輕一代消費者樂于飲用洋酒,正是看重其時尚的價值訴求、自由度極高的飲用方式,這同樣是“國際化”的消費需求,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的白酒連家門口的“國際化”需求都無法滿足,還談什么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十多年前,水井坊打破傳統,引領了中國白酒走向品牌高端化的進程文章來源華夏酒報。10年后,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外聯姻”的今天,面對國際化的新挑戰,帝亞吉歐能否借助水井坊一臂之力,再給中國白酒創造新的驚喜?中國白酒行業深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