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貴州首屆中國名酒拍賣會歷時3個多小時,117個標的僅成功拍出14個標的,83.5%拍品流拍。在貴陽舉行的此次拍賣會由貴州省宏運拍賣公司舉辦,拍賣種類除茅臺酒外,還有五糧液、董酒、汾酒、珍酒、瀘州老窖、古井貢酒等10余個品種。
今年4月,曾曝出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在貴州省拍賣公司舉辦的“首屆陳年茅臺酒專場拍賣會”上,一瓶“精裝漢帝茅臺酒”以890萬元成交,刷新了茅臺酒拍賣成交價格的歷史紀錄。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貴州首屆拍賣會上,創最高成交額的是一瓶1964年的“飛天牌”貴州茅臺酒,成交價不過25萬元。而成交價低于起拍價的比比皆是,2009年“飛天牌”茅臺酒,起拍價為5萬元,最終以1萬元成交,僅為起拍價的五分之一。讓人為之嘆息的是,整場拍賣會成交金額不過是區區的60多萬元,拍賣會可謂是風光登場,慘淡收場,撫今追昔,讓人不得不有“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之嘆!
有人將此次拍賣會的“門前冷落車馬稀”歸之為“最近一段時間拍賣頻率較高,市場趨于飽和”的原因,筆者卻不敢茍同。
一是酒類不能當作文物收藏。文物或因其年代久遠,或因其藝術造詣,或因其“物以稀為貴”而被人厚愛。酒類則不過是供人享用的食品而已,又有何收藏價值?如今人們都喜歡標新立異,以為人為地造勢便可掀起酒類收藏之熱,這不過是一廂情愿罷了,既當不得真,也成不得勢,于是有人斷言,說是“可得勢于一時而不可得勢于長遠”。我以為此言有理,因為從890萬元一瓶淪為1萬元一瓶,就是個證明。
二是人為炒作是投資之大忌。幾百萬元的一瓶酒,買家當不會用來享用,而是待價而沽罷了。卻不知“陽春白雪,和者蓋寡”,又有誰步其后塵接其后棒?可為嘆息的是:人人都自以為自己是聰明人,卻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不知這世上也并非他人都是“冤大頭”。“名酒收藏熱”是人為炒作的結果,所以注定了“曇花一現”的命運,自然是過眼煙云,終究成不了氣候。
貴州首屆拍賣會閃亮登場,掃興收場,這是件好事,這表明了廣大收藏者日趨理性。筆者愛好收藏,但卻反對將酒類列入收藏之列。因為酒類是拿來飲用的,并不是拿來收藏的,有人豪擲數百萬元買一瓶酒,追的不過是氣派,宣傳的不過是奢侈,實在不值得恭維,更不值得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