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由業內人士爆料山西陳醋95%為用醋精勾兌而引發的爭議快速傳播,雖然有誤讀之嫌,但它仍像打翻了一壇子老陳醋。“勾兌醋”風波未完,“化學醬油”又風聲四起。
一位學者曾經這樣說過,“在以股東利益和利潤最大化的組織那里,公眾健康永遠不是一個首要的議題。”也有人說,“一張簡單的飯桌上,包含了經濟發展的全部道理”。這些道出的都是民生的意義。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讓民生情何以堪?這些“風波”莫不也在為酒業敲響警鐘?
對于同樣有著民生意義的酒業來說,隨著“醋壇子”、“醬壇子”被打破,“酒壇子”如何自保,讓酒業不步入“醋壇子”、“醬壇子”后塵,這就成了內業人必須慎重對待和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不僅如此,時下由于市場不規范、相關監管不力等原因,酒業“玩概念”“虛構年份”“虛報成分”的現象比較突出。有的白酒生產企業投放市場的白酒,對外稱其是N年陳釀,但實際上發酵、貯存的時間很短,根本算不上是陳釀白酒。有的葡萄酒企業產品大打“原酒”招牌,實際卻是酒精、水加上一些香精勾兌而成。這對消費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商業欺詐行為。
盡管這些現象不足為代表酒行業,然而管理學上有個著名的“酒和污水定律”: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里,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用老百姓的話解釋就是“一顆老鼠屎壞了滿鍋湯”。 醋難逃此定律,酒亦如此——“假酒”也好,“玩概念”也好,它們存在于酒行業,不能不說這就是酒行業本身潛伏著的危機。
“酒壇子”要潔身自好,唯一的出口就是做好行業危機公關。而這種危機公關不僅要“看廣告”更也“看療效”。也就是說,生產出貨真價實的產品奉獻給消費者,而不是其它。拿時下很流行的一句話,就是企業要流淌著“道德血液”——說得再好,不如做得好,這才是最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好的危機公關。
如何實現酒企業的這種品質要求?首先是要回歸企業的“魂”,而不能失“魂”。 “失魂”難免“落魄”,只會讓企業在經營中迷失方向,從而看不清市場的實質需求,摸不見市場競爭的脈絡,造成戰略上失察、戰術上失當、營銷上失策、方法上失招,最終是造成經濟效益的浪費和社會效益的虛耗。
回歸企業的“魂”,就是要以德為先,而不是賺錢為先;要把消費者看成是上帝,而不只是“提款機”;要把消費者看成是大海,而企業只不過是航行于大海里的一帆船——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此同時,加強行業嚴格管理與科學規范。只有這樣,“酒壇子”才能長久地醇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