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一直被炒得沸沸揚揚的“重啤疫苗事件”事件,因大成基金公司一紙“罷免重慶啤酒董事長黃明貴”的提案,將戰火從資本市場引向實體產業。
2月7日,在重慶啤酒本年度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面對持股重慶啤酒29.71%的嘉士伯、持股20%的重啤集團,大成基金公司僅控制了重慶啤酒減持后的3.27%股份,本已處于絕對劣勢。與大成基金只是看好重慶啤酒“乙肝疫苗”這個題材不同,嘉士伯與重慶啤酒是從實體經濟出發的戰略性合作,其持股重啤目的在于稱霸中國西部啤酒市場,目前許多工作仍在進行中,不會輕易卷入人事變動的漩渦。
在遇到市場環境比較好、機會眾多的時候,企業難免會面臨很多“誘惑”。一旦想著跟隨大勢分一杯羹,便走上多元化之路。雖然重慶啤酒也曾一度憑借“乙型肝炎疫苗新藥”的研發而身價倍增,在嘉士伯的收購案中賣出了好價錢。但是,14年的疫苗夢一朝酒醒,“受傷”的是廣大投資者,甚至有投資者表示今后永遠不會涉足重慶啤酒的股票(詳見本報A14版相關報道)。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對于重慶啤酒后續的發展,筆者認為,嘉士伯可以和重慶國資委溝通,順勢重新對重慶啤酒的治理架構進行重組,包括建立更完善的內部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結構。這樣可能增加嘉士伯對重慶啤酒的整合力度,真正把重慶啤酒變成嘉士伯旗下子公司。但是,即便嘉士伯接手,也只能是甩掉生物科技,因為生物科技并不是嘉士伯所擅長的方向。
涉足新領域的重啤,由于在資本市場上具有一定預期和想象空間,曾經獲益頗豐。然而,如果重慶啤酒不是上市公司,其會不會作出此項投資?如果重啤仍堅持涉足如此陌生而充滿未知的領域,說明企業并未把握好未來的發展方向。
拋開資本市場的問題,這件事讓筆者想到了青島啤酒,“一杯酒”做了一百多年,始終專注于啤酒主業。企業積累的資金就如同一杯水,雖然你自己感覺積累了不少,但相比整個社會的財富就微不足道了。這時你想“多種幾棵樹,多收幾種果”,把這一杯水分散了,有的樹就會死亡。把所有資源和精力都投入到主營業務,這或許也是青島啤酒能走向世界、成為行業龍頭的原因之一。
對于酒業而言,多元化投資還是應該慎重些的,盡量回避不熟悉的領域,高回報預期始終伴隨著高風險,“預期”只是一種“可能”,而風險卻是實實在在的。所以,無論何時,做好主業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