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作為中國白酒的典范代表,骨子里有不可替代的“基因”,這既由工藝、品質決定,更與歷史、文化有關。
&n文章來源華夏酒報bsp; 如今,“茅臺”這塊金字招牌卻很可能被更多當地企業分享。如果“大茅臺集團”成為事實,那不僅是茅臺鎮,而是仁懷、遵義乃至整個貴州的白酒企業都有機會成為茅臺家族的一份子。這一整合行為將使多方共同受益,茅臺向著“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又邁進了一大步。而其他中小型企業借此實現了品牌的“一夜成名”,加之“大茅臺集團”下的組織、管理帶動,在外部市場可能獲得更多的市場發展機會(詳見本報A4版相關報道)。
就白酒品牌文化特點來看,“大茅臺集團”的出現,卻有可能影響到貴州白酒品牌序列的結構,甚至是品牌文化的無形流失。
茅臺的稀缺性和獨一無二的“國酒”地位,是其品牌文化的核心內容。在茅臺的品牌塑造長期訴求于“離開茅臺鎮,就釀不出真正的茅臺酒”。接納更多當地品牌進入之后,會不會稀釋“茅臺”二字的固有價值,甚至與其秉承多年的品牌傳播導向自相矛盾?茅臺是個大品牌,但大品牌也有“小性格”,正是因為“小性格”的與眾不同,才有了大品牌的成就與地位。
從子品牌的角度來看,有了茅臺這頂“帽子”,必然光彩耀人、身價倍增,但當所有人都被這頂“帽子”所吸引,還有誰去關注其子品牌的品牌與文化特點呢?品牌形象不夠鮮明、文化特色不夠突出,這樣的產品又有多大的市場競爭力呢?即便是“嫡出”的茅臺王子酒、茅臺迎賓酒等市場表現尚且平平,子品牌又能從“大茅臺”體系中受益多少呢?
在“未來十年中國白酒看貴州”的目標指引下,必然要實現茅臺品牌價值的最大化,借助“大茅臺”的號召力,帶動更多二線企業跨越發展。但是,貴州白酒行業的格局依然是茅臺獨大,其他品牌的市場影響力較弱,待“大茅臺”一出,茅臺品牌效應進一步放大,貴州白酒的性格元素還剩下什么?其實,四川這幾年也在整合資源,合力打造“白酒金三角”,更提倡川酒企業在集群效應下表現自己的品牌個性,在“六朵金花”的基礎上,力推“新金花”、“小巨人”這樣的新生品牌力量。
白酒行業有必要通過資本整合以提升產業集中度,但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保護傳統酒類品牌的多元魅力,讓歲月沉淀下來的種種文化性格長盛不衰?這是“大茅臺”必須思考和解決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