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猶如裁衣的尺子、步槍的準星、行動的準則,必須認真執行,杜絕隨意性。
黃酒“致癌”風波剛平,葡萄酒“農殘”風波又起,讓相關的企業和葡萄酒行業很受傷。
8月9日晚間,有媒體在其微博上曝出:“將三家國內葡萄酒上市公司的十款葡萄酒送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均檢測出多菌靈或甲霜靈農藥殘留,張裕葡萄酒殘留值超過另兩家。多菌靈為美國禁用的農藥,有導致肝癌的風險。”
資本市場“聽見風就是雨”。8月10日,張裕A股放量大跌達9.83%,張裕B股則跌停。因受該事件的影響,葡萄酒行業的其他上市公司莫高股份、*ST通葡、ST中葡等股價也都紛紛下跌。
好在涉事企業和行業協會應對及時、到位,通過一系列危機公關,控制住事態的發展,避免了企業和葡萄酒行業的更大損失。
但是,亡羊補牢莫若未雨綢繆。接二連三的酒業質量安全風波,根源何在?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針對“農藥殘留”報道,有關協會指出:我國葡萄酒生產標準中尚無對農殘的專項規定,參照國家食品農殘限量標準,張裕送檢產品的低毒殺菌劑含量遠低于食品的限量標準,即使按國外相關標準衡量也遠低于限量值??梢姡覈斍安]有單列該項葡萄酒國標,而是參照國家食品的通用標準。
正因為沒有具體明確的專項行業標準,所以在對食品安全問題極為敏感的今天,你的產品含有一丁點兒氨基甲酸乙酯就會有人說“致癌”,含有一丁點兒農藥殘留就會有人說“危險”。顯然,酒業質量安全風波的根源和要害就在于相關行業標準的缺失,由此造成消費者心中無底而恐慌、公眾胸中無數而質疑、行業無直接根據而被動、企業無奈委屈而受損。
誠如專業人士所言:“如果一個行業的相關標準公正、明確,其他人就難以找出該行業存在的漏洞,更不會在社會上引起莫名恐慌。”
葡萄酒“農殘”風波再次暴露了行業標準缺失、滯后的軟肋,警示酒業必須盡快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行業標準特別是質量標準;并以標準體系為中心,構建制定、修改、落實、監督、宣傳的工作體系。
首先,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對缺失、缺位的行業標準應盡快制定,并盡量與國際接軌。
其次,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對重復、交叉、矛盾的標準應盡快修改完善,強化標準的科學性、可行性,提高風險評估能力。
再次,要解決“說不說”的問題。行業標準不能只有業內人士知道,應廣泛宣傳說明,向公眾交底,讓消費者特別是媒體能夠很方便地查到、看到。
最關鍵的,要解決“做不做”的問題。標準猶如裁衣的尺子、步槍的準星、行動的準則,必須認真執行,杜絕隨意性。要讓習慣符合標準,讓標準變成習慣。例如,葡萄基地目前有“自營型”與“合同型”兩種模式。自營型基地由企業直接管理,統一采購、使用農藥,合同型基地則由企業與種植戶簽訂質量安全承諾書等。如何保證合同型基地和采購來的葡萄完全符合“農殘”等標準,絕非易事。
建立完善的酒類行業標準體系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熱切期望相關部門、行業協會以只爭朝夕的精神開展此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