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片
進入2012年以來,白酒行業不斷被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上。近日,在張裕“農殘門”、古井“勾兌門”之后,山西汾酒身陷“秘密召回”風波,被指今年3月~4月流入市場的53度“黃蓋汾”已實行“內部召回”。此次風波迅速在證券市場和銷售市場上產生了連鎖反應。
仔細梳理此次“召回門”事件的來龍去脈,汾酒和張裕、古井一樣都是受害者。如果產品質量、企業誠信真的出了問題,那理所應當接受市場的懲罰,但企業主動收回存在質量隱患的批次產品,為保護消費者的飲酒安全而未雨綢繆,不惜損耗大量人力、財力、物力,本來是企業質量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充分表現,卻引來諸多猜測質疑,實在令人為之扼腕嘆息:中國酒業真是“躺著也中槍”啊!
由此想到當年“張瑞敏砸冰箱”的一段舊事。一次,一封用戶來信反映廠里生產的電冰箱質量有問題,張瑞敏帶領管理人員檢查了倉庫,發現倉庫中400多臺電冰箱中有76臺不合格!怎么辦?張瑞敏拿出了“大錘”: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毀。言畢,他重重地砸下了第一錘,也“砸”響了企業的口碑和品牌。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nbsp; 汾酒把有質量隱患的產品從市場召回與張瑞敏砸下的那一錘,同是企業自覺維護質量信譽的責任之舉,為何導致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呢?
近年來白酒市場呈現出量價齊升、產銷兩旺的喜人形勢,并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但行業形象卻始終毀譽參半,稍有風吹草動便成眾矢之的。面對這種情況,酒類企業應該積極主動地采取有效的應對和防范措施,引導媒體,進行消費者教育,正確認識中國酒的生產工藝與社會貢獻。
所以,白酒企業當務之急要盡快建立、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這個制度包括固定的部門,由其全權負責與公眾、媒介進行溝通;要遵循固定的流程,企業內外統一口徑,由指定的新聞發言人對外發言;要嚴格執行固定的標準,在突發事件之后的某幾個關鍵時間點上,必須做出積極有效的回應;還要統一形象,內外形象保持高度一致。建立和執行這種制度體系,有助于酒類企業在危機公關或處理企業潛在問題的過程中,讓正確的人選、在正確的時間、做出積極正確的反應,從而創建一個有助于企業克服困難、不被干擾和誤導的良好輿論環境。
作為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發言人制度在西方的一些發達國家已經相當普遍。設立新聞發言人,并且形成一種制度,這是中國企業與國際接軌的一個重要表現。回顧過去,無論是我們酒業內部,還是更多中國企業的發展進程,有多少個鮮活慘痛的教訓值得我們反省:媒介是危機爆發的途徑,同時也是危機控制的關鍵。面對突如其來的企業危機,必須要有國際化、現代化、高標準、高效率的應對機制。
中國酒業不能再跌倒在同一條河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