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得獎飲食作家Fiona Beckett提出的問題:“為什么一些葡萄酒又柔軟又松散?”翻閱近一年品過的低價葡萄酒(港幣250元/瓶以下)筆記,這也是盤旋在我腦海中的疑問。大部分低價葡萄酒在口味上十分廣泛,但就是品不到任何精細的味道,有時甚至非常甜膩,酒精度高,卻幾乎感受不到其酸度。葡萄酒明明不是壞酒,但果味卻彼此混亂不清。
釀造技術的發展讓較低價的葡萄酒質量有了極大的改善。問題是,大多較低價的葡萄酒仍然流于平淡、平庸甚至了無個性。Beckett稱這些葡萄酒是“葡萄酒世界的紙杯蛋糕”,但我會形容這些酒是“一盒什錦杯蛋糕中的香草口味”。
造成這些質量可靠卻平庸的葡萄酒出現的原因之一,在于行業的商業化擴展。很多具有國際規模的生產商都會在較熱的地區采收葡萄,通常是在自家市場占有率比較大的國家。這些地方的生長季節通常是可預計的,并且溫度很熱。由于收成量高,加上明顯的果味和甜度有保證,是用來制作低價葡萄酒的最佳選擇。如Casella酒業,就是從較溫暖的南澳或加州購入葡萄,分別制作黃尾袋鼠(Yellow Tail)和Bronco Wine的“兩元恰克(Two Buck Chuck)”。
酒商們如何回應Beckett的問題同樣令人關注。很多釀酒師也加入此討論,他們有關釀造技術的答案也令人大開眼界。俄勒岡州Eyrie Vineyards的Jason Lett提供了一條如何釀造“如絨絲滑、多汁果味,易于飲用”的干紅公式。
在酒莊,釀酒技巧方面同樣被放大。如何柔化單寧,加入多少酶來提取果味,或是使用特別的酵母給酒精含量高的葡萄酒。這些都如盒裝蛋糕粉在盒子上的指示,只要依從分量、步驟就不會出錯。
而很多頂級制造商正在避開使用現代釀酒技術,他們為了追求更長遠的品質改善而回到葡萄園。頂級酒莊不計成本地大量投資在葡萄園,生產商正在嘗試不同的種植密度,轉向更昂貴的有機或生物動力耕作方法。比如更換更優質的葡萄根來種植,改變葡萄格架的排列令果葉比例更完善。這些實驗的成果可能在好幾年才反映到葡萄酒上,整體影響可能需要幾十年才可見。新酒莊會利用地心吸力而非機械泵來運送葡萄酒,利用較小型的酒桶來反映各葡萄園細微差別。
對于這些高端的酒莊,關鍵的問題是巨額的投資能否帶來高質量的葡萄酒,讓定價得到進一步提升。而低價的酒莊,各家都在價格點上競爭,制造柔軟松散的“葡萄酒杯蛋糕”,可說是最安全的賭注——至少品質穩定可信而價格低廉能滿足一般消費者的要求。如我要花少于港幣200元買干紅,我也會文章來源華夏酒報選擇柔軟的款式,而非一些重單寧、苦澀的上世紀60年代或70年代的低價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