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夏酒報》推出了“穿越文明·對話未來——中國文化名酒復興之光”大型互動采訪活動,用文化的力量祭起白酒新榜樣。這是《華夏酒報》繼去年成功開展“四大名酒榮耀60”活動后,向社會傳遞中國酒業正能量的又一創新舉措(詳見本報A7~A36相關報道)。
中國酒從誕生那天起就跟文化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文化名酒復興是振興酒業的應對之舉、解困之舉,是使酒回到自身價值的根本舉措,是酒業面向未來的重大舉措。
復興酒文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專家提出:包括歷史文化和價值文化。復興酒文化就是要使白酒回歸品質、回歸文化,歸根結底是人性的回歸。筆者認為:我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們復興的酒文化應該是民族的大眾的時尚的科學的酒文化,并把這些作為酒文化復興的主題和主線。
文化名酒復興要緊密聯系當前酒業的實際,腳踏實地而不是高高在上,具體實在而不神秘玄虛,總之文化名酒復興要落地、要有效。
文化名酒復興應實事求是、有的放矢、求異存同、百花齊放,做到發掘酒的歷史文化而不搞復古文化,發掘酒的價值文化而不搞功利文化,發掘酒的時尚文化而不搞權貴文化。復興酒文化要有群眾觀點、要走群眾路線,文化名酒復興的節拍一定要和社會公眾脈搏的跳動相一致,做到心心相印、休戚與共。
當前,大眾對酒類產品的期待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要喝放心酒,產品質量無瑕疵、食品安全有保障;二是要喝明白酒,對公眾質疑的問題能夠講真話、交實底;三是要喝實在酒,貨真價實、性價比高。
日前,央視焦點訪談《不明不白的白酒》使公眾對食用酒精、勾兌等問題的誤解進一步加深。5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發布,這對保障食品安全和規范食品行業健康發展都是大好事。但5月4日,北京一家報紙在刊登此消息及高法公布的案例時,用了這樣的詞語:王長兵生產食用酒精勾兌的“白酒”,造成5人死亡、6人重傷、11人輕傷。筆者查閱了新華社發布的案例全文后,方知釀成此次慘案的真正元兇是王長兵使用“工業酒精(甲醇)”勾兌成的假酒。幾十年了,文化水平頗高的人士都搞不清楚甲醇、工業酒精和食用酒精的區別,整不明白勾兌是怎么回事,這難道不是酒業的悲哀嗎!此類問題不解決,再高明的酒文化也難以奏效。
文化名酒復興活動宜從社會公眾最關切的問題開始,從重拾消費者的信任開始,從品質文化開始。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