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團購市場下滑,似乎對高端白酒的打擊是致命的,媒體的報道新聞也主要集中在高端白酒銷售斷崖式下降上,但是,需要指出的,當前形勢對二三線品牌的壓力不容小覷。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從1998年到2002年,中國白酒處于高端化和品牌化的調整期,一線品牌牢牢把控了諸多區域市場,致使二三線品牌踱步于自己的區域生存空間,一些中小區域企業要么慘遭淘汰,要么陷入困境。
上一輪的變革和盤整,實現了白酒的品質化和品牌化變革。那么,在新一輪的白酒產業的調整中,一線品牌的損失會比二三線品牌大嗎?二三線品牌會因為一線品牌受阻而獲得長足的發展空間嗎?答案是不可能的!
首先,國家是限制白酒產業發展的,根據《中國釀酒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目標是到2015年,全國白酒總產量將達到960萬千升。但在“十二五”第二年的2011年,我國白酒產量已達1025.6萬千升。白酒產能冒出了“躍進”之勢,市場競爭必然走向激烈化,加之一線品牌近期在大眾化消費市場發力,“圍剿”二三線品牌成為一線品牌的必經之路。
其次,從區域壁壘的角度看,眾多白酒企業的涌現可謂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白酒生產廠家一度呈現“遍地開花”之勢。進入市場經濟時代,這些白酒企業受地方保護,也活得有滋有味,不少品牌成了區域市場的“地頭蛇”、“座山雕”,全國品牌要想進入往往受其限制和打壓。但是,在高鐵時代里,區域概念的縮小和時空的差距減少,讓二三線品牌受保護的空間越來越小。另外,大多數企業將宣傳主戰場向區域電視臺轉移,以提高其媒體投資的利用率,保證品牌的宣傳效果。
全國一線品牌為了更便利地掠奪區域市場,占領更大的空間,把罐裝線建設到區域內是其配套的主要形式之一。
從價格競爭來說,中國白酒產業面臨三個“向下走”。
價格向下走:自從“禁酒令”出臺后,高端白酒的價格的支撐力不足,造成白酒產業的主力價位的角逐將從高端向中檔轉移,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品牌將在中端全面發力,從而使得市場朝著紡錘形結構發展。
市場向下走:高端白酒市場的乏力,將迫使全國化的名酒企業市場下沉,從一線二線走向三線四線。未來,區域品牌的生存空間將在名酒市場“向下走”的推進中,變得舉步維艱。
推廣向下走:白酒受行業環境不景氣的影響,其推廣將從高成本的全國糖酒會向低成本的區域糖酒會轉移。
未來幾年,白酒產業將持續迎戰“洗牌期”,中小品牌要加強自身基本功的建設,否則就可能淪為名酒品牌布局全國市場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