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亞洲人來說,要成為葡萄酒愛好者,遇到的第一個門檻可能就是語言。學會用葡萄酒的獨特語言,辨識來自不同產區不同酒莊的葡萄酒,并且準確地形容它們,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可不是一件易事。
如果你問一個新晉葡萄酒愛好者,葡萄酒世界里最深奧的地方是什么,最通常的回答是——“酒名”,記住并回憶起那些酒的發音都足夠讓人頭暈。要知道對大多數亞洲人來說,英語都是一門外語,而“葡萄酒語”比英語復雜多了,比如單是要記住不是讀‘pee-nut noh-er’,而是讀‘pee-noh nwah’(Pinot Noir),或‘ree-oh-jah’應讀成 ‘ree-oh-ha’(Rioja)。
對于母語既不是英語又不是其他歐洲語言的亞洲葡萄酒愛好者,葡萄酒語簡直像一門外星語言了。當波爾多紅葡萄酒被形容為黑醋栗或雪松子味道時,你對它們的印象空白一片,但卻要緊記那些以潦草筆跡寫著的名稱以及每個描述的拼寫,這樣才能通過WSET考試。比如一本介紹葡萄酒的書籍形容美樂具有圣誕蛋糕的香味,這讓我們頭腦一片空白:“圣誕蛋糕”是什么味?那不是有很多種嗎?又比如Brioche用于形容陳年香檳,可能住在亞洲大城市的人會熟悉它的味道,但有些人則可能從未體驗過法式面包的美妙。
即使描述的東西非常直接,譬如酒體和單寧等,亦可能是一種挑戰。香氣、口感、長度、強度和復雜性是常見的考慮因素,但我們平時很少會用重量來形容含酒精的飲料。因此,除非從一開始就輔以實例說明,否則僅如“酒體豐滿的白葡萄酒”就很難讓人理解。
形容單寧含量也經常很含混,而且需要區分不同的地區及其飲食文化小心解釋。在整個亞洲地區,人們對單寧的接受程度差異很大。既有熱愛并且接受苦味的中國北方人和韓國人,亦有那些吃飯時不喜歡有苦味食物的人。
習慣和飲食文化,以及一個地區食物文化的演變影響著亞洲葡萄酒愛好者對單寧的看法:一個偏愛苦茶、人參和根莖類蔬菜的亞洲人,可能認為年輕的巴羅洛或年輕的波爾多紅葡萄酒的單寧含量十分溫和、順口;而另一個亞洲人則可能認為單寧含量太高,把它形容為苦澀。
如今市面上有大量翻譯成各種亞洲語言的葡萄酒書籍,尤以中文居多。
然而,由于tannin (單寧)、full body(酒體豐滿)、finesse(細膩)等許多有關質量描述的詞匯,在許多亞洲語言中都不存在,所以這些翻譯都不盡準確。我們可能需用上數個單詞、句子來解釋,有時使用比喻來描述微妙差別。許多亞洲文化解決此問題的一種方法,就是使用拼音來翻譯葡萄酒術語。
畢竟,把葡萄酒與一些真實、具體、可用言語形容的東西聯系,方能盡情享受葡萄酒之樂。而要把葡萄酒融入我們生活文化的第一步,就是在葡萄酒語言中加入亞洲人的觀點和詞匯。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