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著名美國酒評人帕克宣布自己將退居二線,把親手創辦的《葡萄酒倡導家(Wine Advocate)》雜志賣給了一個新加坡投資集團,而雜志主編的重任則落在常駐亞洲的Lisa Perrotti-Brown女士身上。此舉的目的在于打造這本雜志的新面貌,以進一步迎合亞洲市場。雖然帕克本人仍會繼續對波爾多和羅納河谷的酒進行品評,但關于“帕克的繼承者”這個敏感話題的討論依然眾說紛紜。
在后羅伯特·帕克時代,究竟誰能取代他成為葡萄酒界新的風向標?對此,酒評家貝丹(Michel Bettane)心中已有答案。他在動身前往勃艮第參加一系列品酒會之前對筆者透露了自己的看法:“帕克不可取代。新生代酒評家將面對不同的受眾。每個國家都會產生屬于自己的一群專業人士,但他們無法再如帕克般強大到足以成為世界級的酒評人。在我看來,要求帕克的新團隊繼續保持他當年的影響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個看法與很多人意見相左,因為不少人認為能夠取代帕克的人多如牛毛。然而,退一步講,就算有誰能使出渾身解數得以嶄露頭角,帕克仍舊無法被替代——因為沒人真心希望再看到一個新的帕克出現。我們只需回顧一下波爾多期酒周就明白了。通常在酒評人的明爭暗斗還沒開始前,詹姆斯·沙克林(James Suckling)就會搶在眾人之前把酒嘗遍并第一時間公布他的評分,可是從沒人拿他當回事兒。帕克雖然總是最后一個才公布自己的打分,但人們卻會一直等待,并最終根據他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的評分來給酒定價。然而今天,由于各種酒的等級已經基本上塵埃落定,人們也不再需要一個新的帕克,市場自會定價。
不管帕克退不退休,酒評人的工作性質都不會改變,用貝丹的話說就是“忠實描述酒的技術內容及具體口感”,而絕非某些人所斷言的“口味獨裁”。而能做到這一點的專業人士其實少之又少。貝丹自己及其同道中人并不把自己的口味偏好強加于人,而是靠專業的分析來獲得信任,這是兩種完全不同方式。貝丹曾說過:“我可以給我個人不喜歡或者不符合我對酒的理解的好酒打高分,完全沒問題。”
無論如何,酒評人的工作并不是為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搖旗吶喊,而是表彰和追尋“卓越”。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前者使人耗盡心力,后者則令人精神振奮。后羅伯特·帕克時代,酒評人們應該找準方向,切勿亂了陣腳,丟了本分。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