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對白酒行業而言,目前的困境既是過去失誤的結果,又可謂新生的起點。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謝明近日在第四屆食品安全高層對話上表示:中國白酒行業進入最佳調整期,過去靠一味提價來滿足盈利水平的模式不可持續,白酒將迎來消費回歸,未來酒企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價格回歸理性,真正貼合市場消費者的需求。
去年下半年以來,受“塑化劑”風波、嚴控“三公消費”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白酒行業步入調整期,不少酒企今年上半年出現負增長,一些人士甚至對白酒的未來感到悲觀失望。其實,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呈波浪式前行的,這才是常態和普遍規律。白酒企業當前發展的關鍵在于如何把危機轉變為機遇,怎樣把“壞事”轉變成“好事”。
正如謝明所言,目前的調整符合白酒行業的發展規律,但白酒發展趨勢不可更改,消費前景也沒有改變,市場依然較大。
目前的調整期對白酒業是一副難得的清醒劑,使我們看到了在以前不易看到的問題,使我們明白了在順境時不易明白的道理。
如安徽迎駕貢酒董事長倪永培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白酒發展速度減緩甚至下降是一個理性回歸,過去依靠公務消費拉動的增長并不是真正的增長。
目前的調整期對白酒業是一副難得的強心劑,使業內痛感: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激勵我們發奮圖強,逼迫我們棄舊圖新。不論是茅臺的“降價促銷”還是瀘州老窖的“逆市提價”,都是應對市場變化的舉措,都是抗壓精神和應變能力的體現,無所謂高低正負之分。只要適合自己就是好的,只要證明有效就是對的。
目前的調整期對白酒業是一副難得的潤滑劑,使業內深感:消費者是水,企業是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許多高端白酒企業轉變目標消費群體,努力實現從名酒向民酒的轉型,讓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得到改善與提高,使企業和社會公眾的關系能夠得到潤滑與修補。
當然,要使目前的調整期達到最佳狀態,就離不開對歷史的正確總結和對現狀的科學判斷。
例如,對白酒產能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過剩的問題,持異議者不多,但對其是整體性過剩還是結構性過剩則分歧較大。如果說,白酒行業只是中低檔酒和非固態法產能過剩,那為何白酒的危機首先從高端酒肇始?評價未來高端酒產能是否過剩,是應以其在白酒總產量中所占的比例為標準,還是應以其對應的市場需求為原則?
在諸如此類的問題上,白酒行業應該有全面、完整、準確的分析,并且用科學、通俗、簡明的語言和概念來表達,向消費者傳遞出正能量,否則就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