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威望的波爾多葡萄酒和干邑的出口商們今年真應該休個長假。中國市場在過去的5年為他們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機遇,卻在最近的6個月讓他們吃了苦頭,讓不少人愁白了頭。
工作的法國人可以被分為兩類:juilletistes(整個7月都放假不見蹤影的人)和aoutiens(8月全部休息的人)。葡萄酒出口業那些習慣7月放假的人今年怕是沒走成,因為中國商務部的反傾銷調查問卷送到他們辦公桌時正是7月開頭,而他們只有短短的12天填寫并提交一份內容詳盡的表格。僅僅波爾多葡萄酒行業協會(CIVB)就提交了1000份卷宗,寄往布魯塞爾的資料體積大概有1立方米。現在中國的公務員們不得不將它們都讀上一遍。
但中國市場帶來的另一個潛在問題卻從3月開始就籠罩著整個法國的葡萄酒和烈酒行業——這個問題規模更大,卻沒有那么明顯的政治意味。2008年的奶制品“三聚氰胺”事件掀起軒然大波后,可想而知,中國的有關部門和消費者對任何食品飲料安全相關的問題都變得格外緊張。2012年11月,中國著名白酒品牌被查出酞酸鹽超標,銷量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瞬間跌入谷底。2012年年底,有關部門實施了對酞酸鹽含量有著更嚴格限制的新規范。2013年3月,裝滿法國葡萄酒和干邑的集裝箱因為酞酸鹽可能超標而滯留中國海關。一夜之間,法國西南部的科研機構堆滿了焦慮不已的出口商們送去檢驗的樣品。別忘了,中國是干邑最大的出口市場(每年4000萬瓶出口量)。
肽酸鹽是塑化劑的一種,也就是一種塑料(特別是PVC)添加劑,可以使塑料變得更加柔韌、透明、經久耐用。這種添加劑具有很高的實用型,但也很讓人困擾,因為這種物質具有揮發性,并且并非以化學鍵鍵結于塑料中,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歐洲和美國的消費者大概還沒忘記20世紀90年代塑料保鮮膜中含有的肽酸鹽帶來的恐慌:人們發現這種添加劑很容易附著在食物上,尤其是奶酪和肉類上。研究表明,塑化劑會造成人體的激素紊亂,并且可能誘發乳腺癌、哮喘、糖尿病和兒童多動癥。這類化學物質引起了人們的焦慮,因為無論從家中的塵埃到醫用鼻飼管和外科手套,它們幾乎無處不在。
肽酸鹽也存在于釀酒設備中。酒槽襯里、澄清換桶過程中使用的塑料容器、用來從一個容器向另一個容器輸送葡萄酒的塑料管道,甚至是泵的組件里,都有塑化劑的存在。不僅如此,乙醇(酒精)是一種溶劑,更容易從塑料中溶出塑化劑成分。正因為這一點,烈酒釀酒商需要格外小心。
最后,在釀酒商提交化驗報告,證明這批貨物的塑化劑含量并未超過海關新標準之后,3月份滯留海關的葡萄酒和烈酒終于順利過關。事實上,歐盟一直沒有忽視肽酸鹽的危害,丹麥早已禁止了其中4種的使用,這個問題也應當是可以解決的。
那么,下一個挑戰是什么?廈門港口最近剛剛銷毀了375箱鐵含量嚴重超過中國海關標準的西班牙葡萄酒;今年早些時候,一批法國葡萄酒因為錳含量超標被海關扣押。針對后一個事件,法國出口商辯駁道這些存在于葡萄酒中的錳是“風土條件造成的”。不過這個看似有理的辯駁其實不經推敲:土壤中的礦物質并不會直接進入葡萄酒中。
當然,情況有可能更糟糕;有時,一些進口法規確實毫無科學依據支撐。不過,今年上半年我到訪格魯吉亞時,一位朋友告訴我俄羅斯和其幾個鄰國宣稱保留銷毀所有裝瓶少于兩年、存在“可能有害”沉淀物的葡萄酒的權利。相比之下,中國海關的規范還算合情合理。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