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某些名酒企業的經銷商會議總是戒備重重,嚴防“機密”外泄,實則反映出白酒行業長期以來的保守心態,怯于向外界展示,怯于跟公眾溝通,使白酒與消費者之間隔著一條鴻溝,難以捕捉市場的真實需求。
開放與保守,兩種態度會導致怎樣的不同結果?我們可以在歷史中尋找答案。一個繁榮強盛的歷史時期,往往伴隨著開放、包容的經濟政策和民族心態。漢時絲綢之路拉開了中西方交流的序幕,唐代時,中國更是世界貿易與文化的中心,70多個國家與唐朝通使交好,長安城內各國使節、商賈云集。而在一百多年前,我們因封閉自大而走向衰落,屢遭外辱、尊嚴喪盡。
這個規律,會作用于任何一個行業乃至一家企業身上。
今天,白酒行業正在為自己的封閉保守“買單”。由于缺乏溝通,公眾對白酒缺乏理性、全面的認識,某些不規范酒企的個體性事件,就會在社會上掀起軒然大波,而一些正常的白酒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生產工藝,則被曲解為品質低劣的代名詞。這些誤解不斷累積,嚴重影響了白酒行業的形象和聲譽,在社會上陷入了誠信危機,對消費信心造成了較大的影響,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中國白酒迫切需要以開放的姿態去面對公眾,首要是自我心態的調整轉變,勇于向公眾展示一個立體而真實的白酒行業。這需要更加合理、充分地利用各種媒介平臺,除了傳統的品牌展示宣傳之外,還應該與公眾分享酒業的智慧、思想,讓人們感受到白酒行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
也許這些內容不能直接轉化為經銷商的簽單和銷量,但卻可以不斷提升人們對中國白酒的印象——這個行業所有的,不僅是歷史、傳統,當然也并非充斥著潛規則、灰色利益和內幕,而是始終保持著積極進取的心態,追求創新進步,以自身發展來履行社會和時代賦予的責任。
同時,酒業的開放姿態還體現在廠商關系上,廠商雙方應該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以大壓小,以強壓弱。另外,白酒行業要與公眾進行更多的交流互動,讓消費者了解白酒的本質與內涵。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開放“訊號”我們都能在汾酒此次經銷商大會上找到:變封閉開會為網絡實況直播,建立“自由貿易區”以充分保護營銷資源,對“基礎市場”、“基礎消費者”的強烈關注,都為白酒行業今后的開放式發展做出了“特區”示范,這也是汾酒作為行業領袖應有的職責與風范。
我們應該為“開放的汾酒”喝彩,并期望“開放的酒業”盡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