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酒業頻傳樂觀訊息,似有回暖復蘇的跡象。如白酒股集體飆升,傳遞出投資者對白酒市場的信心,認為高端白酒形勢已經見底;據機構調查稱,五糧液在春節期間渠道“去庫存”近百億,市場動銷情況良好,甚至在部分渠道出現斷貨;茅臺就“賴茅”商標發表聲明,重申茅臺集團對“賴茅”商標的所有權,頓時引發業內對茅臺在中低檔市場前景的廣泛看好。
經過了一年多時間的市場低迷,包括在二級市場上的節節敗退,這些訊息的出現確實令人振奮,客觀上也證明酒行業的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若就此宣布行業調整大獲成功,顯然為時尚早。事實上,以此為起點,酒業“改革”才剛上路,改革的紅利不應止于階段性、恢復性的發展,而是為酒業的長期健康發展確立保障,啟動新的發展引擎,徹底解放酒業生產力和創造力,推動酒業在國內社會的價值回歸,并有效參與國際化競爭。
改革絕非旦夕之功,不能淺嘗輒止。以庫存問題為例,所謂的消化庫存,其實是為此前的盲目發展“買單”,不能以此作為衡量改革成效的標準。巨大的庫存壓力可以把酒企和經銷商“壓”在一起,而當庫存壓力不復存在,雙方之間是否又會回到以前的對立狀態呢?在這個問題的背后,我們更應該看到,白酒企業與經銷商之間的利益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緩解,廠商共贏的利益價值鏈條還沒有建立起來,名酒的價格倒掛現象仍然廣泛存在。我們雖然消化了庫存,但仍未找到有效辦法以確保類似現象不再發生。
改革也不能一葉障目,因某個局部的成效,就忽略了行業基本面存在的問題。比如投資者對白酒市場的信心有所恢復,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忽視消費者基礎教育滯后的問題,酒類行業的標準體系仍不完善,酒業所面臨的嚴峻輿論環境沒有根本好轉,隨時可能爆出負面消息引發股市新一輪低迷。再比如白酒行業在擴大中低檔消費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這不足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以說明白酒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回升,白酒消費者斷層的問題仍懸而未決,白酒傳統渠道與新興渠道還有待于深度結合。
長遠來看,酒行業所取得的改革成效還極其有限。酒業改革不僅僅是企業策略、制度結構的調整,更需要酒行業各領域、各層級人員的積極參與,要敢于放棄既得利益,為酒業長遠考慮。這需要改革者的巨大智慧和決心,更需要制度設計對改革者形成支持保護,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兩會報告中指出,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這對于酒業改革無疑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我們要緊緊依靠的人民群眾,就是廣大消費者,酒業改革的核心目標和核心任務,應該是更好地服務于消費者,為消費者提供更高水平的物質、精神享受。沿著這一方向,酒業改革之路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