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稱,四川中國白酒金三角連鎖經營發展有限公司已陷入嚴重的經營困境之中,其與四川多家名酒企業合作開發的白酒金三角品牌,市場表現低迷,全線產品銷售不暢,大量門店關閉,經銷商紛紛撤出并要求退還加盟款。相比于酒業調整期很多廠商的業績下滑,這家公司由于其特殊的運營模式和理念,而格外引人關注。
四川中國白酒金三角連鎖經營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4年前,實際控股股東為川商集團,其提出的打造“金三角”產區品牌,推動白酒優勢產區市場化進程的觀點在當時被普遍看好。事實上,白酒金三角連鎖公司的市場表現也曾風光過,店面總數一度超過200家,2012年銷售額過億元。但是,時至今日卻后繼乏力。
究其原因,既有白酒行業形勢整體下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更重要的則是對產區概念的市場化運作,這個課題絕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龐大而艱巨的系統化工程,或者說這是酒業產區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操之過急的心態與市場行為,帶來的可能是透支產區品牌價值。
在傳統意義上,產區是一個“技術控”的釀酒術語,根據生態環境差異形成特色鮮明的酒類品質風格,以此為依據,對釀酒工藝、產品質量加以規范。“產區”這一概念雖已成為品質和文化的象征,但將之直接品牌化、市場化卻并不容易。以優秀產區為背書的企業品牌往往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而產區與市場的“對話”則需更有效的途徑。
從經營模式來看,白酒金三角連鎖經營+自主品牌的本質就是白酒貼牌運營商,并沒有針對產區市場化做出根本創新。而且該公司自成立以來,始終將產品銷售和招商加盟作為運營重點,至于對“金三角”品牌的文化解讀,以及對于白酒金三角產區這一概念的詮釋和傳播都極其有限,這也使金三角連鎖失去了核心競爭力。對于酒類產區的市場化運作,這種短平快的簡單模式很難行得通。
在國際上,不乏酒類產區市場化的優秀案例。美國納帕谷是世界聞名的葡萄酒產區,除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外,當地還擁有很多生態旅游產品,比如婚禮承辦、特色生態餐廳、高級住宿體驗、會議承辦、SPA等。每年納帕谷會接待世界各國的游客500萬人次左右,旅游經濟每年收益達10億美元。
納帕谷發展周邊產業、帶動主題旅游,既繁榮了產業經濟,又充分激發了文化附加值,這往往被國外酒類產區作為市場化的主要途徑。
而在國內,對于酒類產區與市場的對接仍處于探索階段。遵義作為白酒優勢產區,主要通過平臺搭建和資源整合的途徑,逐步積累產區效應,對市場和消費者進行培育引導。蓬萊葡萄酒產區已經實施了產品標志的統一,以產區標示提升各企業品牌的市場美譽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度。其實無論哪種途徑,產區與市場的連接,都必須以推動企業發展為前提條件,確保產區企業的長遠受益,而不是為了追求短期經濟利益或社會影響,急功近利地將產區概念付諸于市場。
隨著酒類市場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產區崛起已成為酒業大勢所趨,白酒金三角連鎖目前所遭遇的困難處境,對酒行業不失為一個警醒:產區發展還是要從添磚加瓦的基礎做起,要為產區利益多做些長遠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