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30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65周年國宴上,用酒選擇與以往有所不同,通過現場視頻可以發現,白酒被葡萄酒取而代之。這一現象在白酒業內引發了廣泛討論:國宴沒上白酒,這是否意味著白酒的社會形象和市場地位進一步下滑,甚至是白酒行業的“悲情”訊號?
在餐桌上究竟喝哪種酒?這樣的選擇每天在不同地方無數次上演,它本不應成為新聞。但國宴的意義畢竟非同凡響,而白酒與國宴之間也有著很深的淵源。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看到白酒出現在國宴上,一些名酒品牌在國家慶典,以及重要外交場合的精彩表現,更為消費者所耳熟能詳。于是,當白酒離開了象征著榮耀地位的國宴舞臺,難免在行業中引起失落和焦慮的情緒,加之當前白酒市場所面臨的消費轉型挑戰,國宴用酒的轉換引來各種解讀也就不足為奇了。
沒有登上國宴餐桌,表明白酒的市場地位不再如之前那樣強勢。這種解讀是合乎邏輯、情理之中的,但這并不等同于白酒行業的“悲情”訊號。事實上我們早已習慣了各個酒種共存,不同酒種的市場份額此消彼長,由此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廣闊的選擇空間,可以根據時間、場合、情緒的具體情況選擇飲用,感受不同酒種的差異魅力。
換個角度來看,白酒之所以在一段時期內處于絕對強勢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當時的物質條件所限,而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各酒種之間的競爭發展不可避免。無論國宴選用哪個酒種,都是很正常的現象,正如在市場競爭面前,每一個酒種,每家企業都要盡其所能地爭取消費者。如果面對競爭就發出“悲情”慨嘆,那這個行業還談何發展與未來呢?
當然,我們要更加認識到白酒行業所存在的問題。就在不久前,安徽省酒類流通商會宣布成立,作為一個以白酒咨詢和經銷企業為主體的商會組織,其提出“安徽酒業的展示之窗、徽酒政企溝通的橋梁、安徽酒商的戰略合作平臺”等功能構想。但令人略感遺憾的是,其并未提出文化創新的建設性思考。這恰恰是一個縮影,重術而輕道,重眼前而輕未來。如果總是對文化創新“習慣性”地無視,那白酒的競爭前景確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實令人堪憂。
目前是中華文化走向復興發展的關鍵歷史時期,“文化興國”戰略已被提到與“經濟興國”同樣的高度上,文化建設的不斷進步將成為中國綜合國力增強的重要標志,更是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民族優秀文化傳承的中國白酒,在這樣一個有利的時機條件下,卻遭遇“缺席”國宴的尷尬,這種反差說明,我們的文化發展沒有跟上時代步伐,我們的文化主張與社會趨勢之間存在偏差。
白酒必須給消費者一個符合時代特點的,強而有力的選擇理由,這不是僅靠某個企業的努力就能做到的,也不是通過幾次宣傳活動就能一蹴而就,需要凝聚行業集體的力量去探尋和實現,是白酒文化的一次歷史性變革與進步。對此我們無需悲觀哀嘆,而是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