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各路品牌都在為“雙11”儲備糧草,特別是酒類廠商更希望借這個機會“貼補”一下低迷的市場。
根據京東數據顯示,五糧液、洋河等名酒品牌近期紛紛加大了備貨量。僅從酒行業的整體下滑和網上零售增長之間的反差,我們就不難理解廠商們的這份厚望與期待了。
相比于前三季度酒業板塊差強人意的成績單,今年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1.1萬億元,同比增長48.3%;在商務部所監測的5000家重點零售企業中,其網絡銷售同比增長高達29.9%,增速比專賣店、超市和百貨店分別高出23、24.6和25.8個百分點。而去年“雙11”的火熱盛況猶在眼前:酒仙網全天銷售額突破2.2億元,在天貓當日的酒類熱銷排行榜中,茅臺成交額高達3789萬元,五糧液成交額則為1597萬元。
從各方面來看,酒企廠商的確應把握“雙十一”的銷售良機,我們也有理由期待酒業在這一天再創網絡銷售新高。但僅僅這樣就足夠了嗎?
在2009年以前,“雙11”是個再普通不過的日子,而到2013年,它已成為一個全民性的購物狂歡日,也是網絡賣家、平臺供應商和物流企業的必爭之地。
五年前,當時的淘寶商城嘗試著推出“光棍節”活動,初衷只是想做一個屬于淘寶商城的促銷日,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幾乎成為電商消費的代名詞,甚至對非網購人群、線下渠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如此超乎常規的銷量增長以及遠超預期的社會影響力,我們顯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然不能以促銷的邏輯來分析“雙11”現象,而要綜合考慮當今的消費結構、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包括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特點、社交行為特點等等。
與其說“雙11”是電商促銷的大賣場,倒不如說其是一場充滿個性的網絡狂歡節。如果酒業仍以促銷的心態去對待這場網絡狂歡,雖然也能獲得業績回報,但在消費者心目中,卻有可能被更加邊緣化。
伴隨著酒業的深度調整,我們已經意識到其關鍵在于創新酒類消費形式,由事務型消費向日常消費、休閑消費轉變,由跟風式消費向自主消費、個性消費轉變等。文化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讓酒文化更具活力,更加張揚,更有趣味性,與新生消費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才有可能產生出新的酒類消費形式,更加適應市場需求和消費者的欣賞品位。
更進一步來看,酒文化要牽引酒業融入現代科技時代。科技發展給社會帶來了巨大改變,互聯網更是重新定義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包括酒業在內的任何行業,其未來必然與現代科技緊緊聯系在一起。
近幾年來,很多酒業廠商在互聯網方面進行了大量嘗試,但整體來說還是停留在渠道合作、產品銷售等淺層次階段。我們必須思考酒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方式,思考酒業在互聯網世界中的形象、語言和行為方式。
“雙11”正是這樣一個機會,是樹立酒業新文化,培育酒類新消費的有利時機。無論“節前”備戰,還是“節后”的總結盤點,我們都應多些這方面的考慮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