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安徽包河酒業打造的紀實微電影《包河酒·回來了》首映儀式在合肥論壇總部開幕。它不僅受到諸多年輕網友的追捧,許多老一輩消費者也借著微電影重溫過去的崢嶸歲月。
盡管這不是第一家觸電微電影的白酒企業,瀘州老窖等諸多業界名企也都有類似舉措,通過微電影,將品牌文化植入其中,以適應年輕一代消費者的文化訴求,但此番包河酒業推出的微電影,其突出的紀實性特性,則與以往的微電影截然不同。
“以往的微電影重點在于虛構一個故事來突出內蘊,而我們則采用了紀實性原則來承載真實的情感。” 包河酒業董事長薛英姿說。
在業界人士、文化學者看來,微電影的流行,是適應于目前承載內容微小化、受眾碎片化的宣導趨勢。而最古老的白酒行業與最新潮的“網絡微文化”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為傳統品牌的大眾化推廣探索了路徑。
酒類微電影,
主打情文化
正如諸多文化學者所言,酒的情文化屬性是其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有別于其它諸多品類的重要特點,目前酒類企業所推出的微電影,都基本包含“情文化”在其中。
“《包河酒·回來了》主打的就是情文化。”薛英姿表示,包河酒的發展歷史曾有起伏,過去曾一度號稱“肥東小茅臺”,有著輝煌的過往。
《華夏酒報》記者在首映儀式上了解到,這部微電影被包河酒業定位為紀實性系列影片,共分為6集,主要以原國營肥東酒廠老廠長、老職工、經銷商、忠實消費者為主要人物,講述他們與包河酒的感人故事和不解之緣。
“包河酒不僅僅是不少合肥人對于友情、親情的記憶,更是合肥酒業登頂全國的一個輝煌時刻。包河酒以家鄉酒的豪情姿態重裝上陣,不僅僅要復興輝煌,更要打造一份全新的歷史,讓合肥人能以故鄉酒為榮。”薛英姿說,“包河酒,對很多人而言,不僅僅是逝去的歷史,更是他們青春的寫照。他們伴隨著包河酒成長,見證了包河酒的發展過程。”
據記者了解,包河酒廠為安徽老牌企業,現被安徽文一投資控股集團收購。重新上陣的包河酒立志打造“新派徽酒”,企業方面期待以這種微電影的形式勾起很多人共同的回憶。將宣導訴求直接濃縮為:“包河酒回來了!”
同樣,通過微電影主打情文化的還有瀘州老窖,在該企業所打造的微電影中,周華健的那首“朋友一生一起走”成為背景主打音樂,同樣以勾起朋友情為賣點。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院長、中國政法大學MBA教育中心主任孫選中認為,瀘州老窖不是單純在賣酒——中國的文化中友情非常重,瀘州老窖一講朋友,每個人心里都有友情,都有朋友;人頭馬一講好運,每個人都要追求好運,這些值得我們挖掘。
毫無疑問,諸多打造微電影的白酒企業,都將其作為承載酒文化的載體——盡管其體量微小,但比起傳統的營銷手段,顯然微電影更適應于這個時代。
在專家看來,是因為微電影的微文化特征與“小時代”緊緊相連。
“白酒都是產生在風云變化的大時代,但是現在我們進入了以消費為中心,以年輕人時尚為中心的小時代,白酒的黃金十年也是大時代的寥寥余音,最后一段風起云涌,那時候白酒也出現了很多的英雄,這些英雄都是超級英雄。現在,酒行業要轉到鉆石十年,我們要通過這個轉向世俗英雄,小英雄,小故事,小時代里面的英雄。”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這樣定義當下酒類行業面臨的時代。
張頤武認為,如何從大時代的觀念轉向小時代,這確實是大考驗,小時代中的大考驗。而微電影則是體現這種轉變的載體,它所講述的微小故事,實際上是在適應小時代。
受眾碎片化,
傳播方式微小化
微博、微信、微電影……種種體量甚小的傳播方式在如今廣為流行,微電影作為微文化的一端被酒行業所接納,自有其內在的理由。
在社會化營銷專家白玉峰看來,傳播方式的變化與受眾的碎片化趨勢緊密相連。
“傳播方式經歷了從大眾化到分眾化再到碎片化的變化。”白玉峰說,經濟與技術的發展、傳播平臺的進化導致了受眾的碎片化。因為類似于過去那種權威性、獨占性的媒體平臺不復存在,自媒體的興起加速了這一碎片化的進程。
在他看來,以手機終端為代表的末端媒體平臺已經取代了電視、報紙等傳播平臺。這種與個體緊密相連的手持微型終端,需要微小化承載量的傳播形式,微電影自然是其中一種。
“從受眾的心理看,在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大家已經沒有耐心去看長篇大論的東西。”贏在終端戰略研究院營銷專家田震認為,“快餐文化”是發展趨勢,微博、微信、微電影等都是其中發展到極致的典型代表。
在這樣的背景下,代表古老傳統的白酒行業與代表新潮現代的微電影結合,就符合專家眼中傳播方式進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