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張玉慶是從一篇人物報道開始的。報道中,記者記述了他20多年來不棄不離盡心竭力呵護罹患糖尿病妻子的感人事跡。讀完這篇報道,我不僅感嘆:生活中這樣的人實在是不多了。
應電視新聞任務的要求,我電話聯系了張玉慶,他愉快地接受了采訪。當我背著攝像機走進酒廠那片低矮的住宅區時,第一次見到了前來接我的張玉慶。我一愣:他不就是20多年前酒廠餐廳的大師傅么?剛來酒廠時,我常在他手上打飯吃。紙面上的那個高大形象其實也是早就相識的普通人呀。但是,除了餐廳里的那個笑容可掬的形象外,對他,我再無別的印象了。
此時是寒冷的冬季,走進張玉慶簡潔卻很溫暖的家,他和妻子李琳——文中的主人公都到齊了,我仔細打量了下他倆,一時卻很難將他倆對號入座。
也許是陌生讓李琳顯得拘謹。患病多年的她已有多種并發癥,雙眼皰腫,白內障模糊了曾經清澈明亮的雙眼。由于視力嚴重下降,李琳只能做做收拾房間的小事??床怀呻娨?,書籍也需要丈夫一字一句地讀來聽,就連出個院門,也需要丈夫手牽著手。也就是說,如果丈夫不在家,李琳在家唯一能做的就是拿著抹布一遍遍擦拭家俱和整理房間物什。無怪乎她的家里盡管陳設簡單,卻一塵不染?!鞍褧r間搭在抹布上,再一點一點地擦在地上?!庇谒?,這就是生活的內容,簡單至此。
與李琳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的沉默少語不同的是,張玉慶卻是滿面陽光,面對記者的采訪娓娓道來。
因為妻子,他的業余時間幾乎全泡在了家里,洗衣做飯,收拾庭院,種花種菜,每年數次醫院陪護。生活似乎沒有太多的色彩。
因為患病,本來收入不高的家庭顯得更加拮據,但是,這似乎也更能考驗張玉慶的意志。每年妻子所需的藥費和外出看病所需費用是家中要全力保證的,余下的錢才能添置一些家什,家中所有物件基本都是結婚時置辦的,只有那臺冰箱和太陽能熱水器是為了方便患病的妻子后來添置的。院落很大,也被張玉慶拾掇得很利落,冬夏的蔬菜是張玉慶雙手種出來的。生活雖然簡單,但是,日子卻過得簡潔溫馨,一個家的生活必需品和生活所需都被精打細算,從容應對了。
當記者問到妻子的病情,“指標控制得很好。”回答這個提問時,張玉慶很是自豪和坦然。全部的心血與付出就是為了這樣一個圓滿的結局。
正如歌中所唱:“你為我把飯燒,我為你打掃”,愛可以如此簡單,然而簡單的才是長久的。在愛的支撐下,二十多年來的各種磨難都被張玉慶一一擊退。生活似乎從來就這樣充滿陽光,一如張玉慶臉上的燦爛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