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藏品柜上,端放著一只古色古香的酒瓶,我一直在揣摩它的型器類別,是仿鼎?仿簋?仿彝?卻一直也拿不準。正在我“踏破鐵鞋無覓處”之時,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我驚喜地發現,張藝謀導演的《擊缶而歌》中的“缶”不就和我這只瓶子相差無幾嗎!
缶瓶是蘇北一酒企生產制作,表面飾以古銅色, 正面篆刻酒名,墩實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的四足,長方的瓶體,側立兩只肥碩的方耳,中央設置注口,紋飾十分清晰,工藝很是精湛,瓶形十分典雅,呈現著古樸厚重的韻味,雖然體形不大,容量只有600毫升,但其產生的視覺震撼,令人贊嘆。
據考證, “缶”早先是一種盛酒的器物。《說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現代語就是酒瓶或酒壇子。早期的缶體形接近滾圓,形狀很像一個小缸或火缽,小口加蓋,腹壁前后有一對穿鼻,左右兩側各有提鏈一套。多是陶缶。后來,“缶”發展成一種大眾化的陶瓦式打擊樂器。《樂典》記道:缶,說文曰:“瓦器也。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也。” 爾雅云:“盎謂之缶”,注云:“盆也”。 《詩經——陳風》中也有“坎其擊缶”的記載。
我國古人根據樂器發聲的材料,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八類,合稱八音。缶由土燒制而成,故稱土類樂器。作為中國古代土樂器的缶,與奧運會開幕式上所用的“缶”,其音、其形、其質均存有一定差別。
開幕式上氣勢恢宏的2008人缶陣,聽聲音很像是在擊鼓,而這種樂器的形制,源于1978年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銅鑒缶,這種銅鑒缶實為組合器,是由青銅鑒和青銅缶套合而成。外套為鑒,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鑒的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在其中充填冰或熱水,可使其具有冰鎮、加溫酒漿的雙重功能。
觀看一次體育盛會,收獲一份意外驚喜,我多日的疑惑釋然了,終于知道了自己收藏的這只酒瓶就是仿制于曾侯乙銅鑒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