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婿從湖北來,送我一瓶“清樣酒”,打開紙盒包裝,我立刻被這酒瓶迷住了。酒瓶造型是一件編鐘,瓷質,深暗藍色。編鐘上有排排乳釘圖案,瓶頸上還有編鐘的掛鉤,瓶蓋較長,仿照編鐘頸部式樣,遠遠望去,就是一件古色古香的編鐘。但仔細看看,瓶中央有“清樣”二字。瓶體下部有活潑的行書體“稻花香”三字,這是湖北稻花香酒業股份公司的注冊商標。
10幾年前,我曾在湖北荊州博物館參觀,看到那掛在木架上的排排編鐘,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穿上古代服飾的樂手們,手拿丁字木槌為游客們演奏,那渾宏寬厚的鐘聲在博物館的大廳里回蕩,似海浪撞擊著人們的心靈……這編鐘是1978年湖北考古隊在湖北隨縣發現的曾侯乙編鐘,大小65個,重八千斤。它以鑄造精美、音階準確、音域寬廣、音樂優美而轟動國內外,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空前的發現。樂手們站在編鐘前,不但為我們演奏了悠揚的古曲,而且演奏了現代中外名曲,當我們聽完演奏無不為之驚訝,兩千多年的古樂器,居然能夠把現代曲調演奏得如此完美,真是奇跡。我們為偉大祖先的創造而感到自豪!
湖北隨縣出土的編鐘,代表了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一些學者稱為音樂考古“皇冠上那顆最耀眼的寶石”。公元前5世紀在人類文明史上是科學確立、哲學發展、思想飛躍的時代,在長達1500年的中國青銅時代行將終結之際,曾侯乙編鐘橫空出世,為中國的禮樂文明畫上了一個巨大的休止符號。2014年,曾侯乙編鐘入選了85項“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工程之首。日前,中國藝術研究院、湖北省博物館、金城出版社等單位聯合出版了4卷本的《曾侯乙編鐘》,對我國先秦時期的禮樂制度、鑄造技術、藝術成就等方面,進行了分門別類的系統論述,內容橫跨歷史、考古、音樂、藝術、科技等多個領域。這套書的出版,被稱作是對曾侯乙編鐘的一次全面的再認識。
有人說:曾侯乙編鐘可與中國四大發明媲美,從學術含量上來說,甚至要高于四大發明。中國編鐘研究會會長馮光生說:曾侯乙編鐘所承載的音樂方面的內容及其專業性,遠遠超出了文獻的記載和世人的推測,而對曾侯乙編鐘與其他朝代相近的古希臘音樂理論對比,它所代表的東方古國音樂,除了特殊的文化價值外,還有特殊的歷史地位。1979年啟動的曾侯乙編鐘復制研究,把音樂學和考古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開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編鐘是我國青銅技術鑄造的典范,唐代詩人裴元有詩贊美它的精美:“商聲辭玉笛,羽調入金鐘。密葉翻霜彩,輕冰斂水容。“用這種高藝術價值的古樂器作為酒瓶造型,自然顯得厚重,品位還凡。“清樣”酒為稻花香集團的產品,稻花香為湖北名酒,有鄂酒領頭羊之譽。吟詠稻花香的詩詞,在中國傳統的詩詞里到處可見。唐·韋莊《野步》詩:“翠嵐野步興何長,笑領漁翁入醉鄉。日暮渚田微雨后,鷺鷥閑暇稻花香。”宋·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談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因此稻花香酒也是文化酒。
用高雅的編鐘酒瓶,來盛裝文化美酒稻花香,可謂是寶馬配金鞍,相得益彰。
(作者為作家、資深酒器收藏家、中國酒器文化協會文化顧問、夢瓶齋酒文化收藏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