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搭配總是不乏新意。而今在正統的中餐宴席上,原本與西餐形成完美搭配的葡萄酒也開始在新搭配中有了新生命。人們很快便能發現,這種漂洋過海的果酒,竟也能提升粵菜的鮮味,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葡萄酒對于國人來說當然不陌生,但它助興和供人拼酒量的作用貌似更大,真正將其味道與中菜進行配搭,讓兩者都能因搭配而產生化學作用,實際上并非紅酒配紅肉、白酒配白肉這般簡單。于是,精心的配搭并非出現在一般的餐桌上,而是多出自大師之手。在最近舉行的一次波爾多葡萄節上,來自香港的大廚就演繹了一把粵菜聯姻葡萄酒的盛宴,精致的粵菜佳肴,如蟹蓋菇菌口飯,或是豉椒爆炒雞球,小炒或是燜食,都可以與醇厚而圓潤的酒品相搭,而廣式叉燒,也可與甜葡萄酒相搭配,葡萄酒中所散發的甘酸酒精味能更消膩,提升肉質的鮮味。
但是,如何搭配才更合理?哪種搭配法能更凸顯菜品的美味?怎樣搭配才能讓人們更容易接受甚至能產生愉悅的心情?實不相瞞,在酒配菜中,至少在葡萄酒配中菜中,至今仍沒有這樣一條搭配準則,喝酒和品菜,往往分裂開來,酒更多的功能是調節氣氛,而非讓味蕾享受酒菜之間搭配的和諧美味。
事實上,在國內并非所有酒配菜都毫無規律原則可言,以酒蟹之搭為例,人們往往選擇花雕酒與大閘蟹相配,而并非葡萄酒或白酒,約定俗成的飲食習慣,也教會了人們如何將最熟悉的食物與酒水進行合理搭配,這樣一來的搭配法則,雖沒有所謂的標準,也并未被所有人所接受,但它至少和悠久的中華飲食文化相關聯,它是前人們食蟹的有關經驗。
在國外,精通葡萄酒的人往往帶有貴族血統,抑或擁有一定社會地位,要讀懂葡萄酒文化,懂得其中最精妙的之處,懂得紅、白、桃紅葡萄酒不同年份不同酒莊的出品高下,懂得如何進行酒配菜,這需要長時間的培養與熏陶,因為在國外,品酒并非只是閑暇之余的一件小事,而是品味葡萄酒文化乃至歐洲歷史文化的一種途徑。
不同的是,在中國,品酒的文化主要不是專注于酒本身,而是和酒有關的人與事,會品酒并不會得到職業上的認可,比如被評為品酒師。但能喝酒的人卻能成為老板身邊可靠的人,因為敢喝能喝,意味著性格直爽、率真,為人誠懇。而真正品酒的行為,往往被認為附庸風雅。
和中餐走入標準化經歷了漫長路程一樣,酒配菜的普及也需要一段不短的歷程,至少在品酒方面,本土的白酒、黃酒等,應該從扮演助興的角色回歸本職,讓人能品味出酒中最質樸真實的味道,使其與食物的搭配也變得更多樣,更富有變化。
當我們在研究葡萄酒如何與中菜搭配的同時,不妨也將自家的酒拿出來真正品味一番,看它們與哪些菜相搭更合適,畢竟了解家門口的酒要比品懂國外的酒要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