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形聲,字從隹,從牙,牙亦聲。“牙”即“齒”。“隹”即“鳥”,在此指“鳥頭尖銳”,引申為“尖銳”。“隹”或可視為“錐”省。“隹”與“牙”聯合起來表示“尖銳的牙齒”。犬齒根深體固,為前排上下牙齒的“排頭兵”,故被古人視為“基準牙”,“標準齒”。由此引申出“基準”、“標準”之義。古漢語詞匯“雅言”即指“標準語”、“官方語言”、“通用語”。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毛詩序》
文章爾雅。——《史記·三王世家》
史記雅之為言正也。——《風俗通·聲音》
雅者,古正也。——《白虎通·禮樂》
君子安雅。——《荀子·榮辱》
察納雅言。——諸葛亮《出師表》
一個“雅”字,道盡了白酒的性情與風骨。
2012年12月22日下午一點半多,在去往人民大會堂的路上,郭力對身邊的朋友笑稱:“我們正走在見證歷史的路上呢。”
郭力是湖北古隆中演義酒業公司總經理,在受邀來到北京參加“四大名酒榮耀60——名酒價值與中華文明”高峰論壇之后,他便對此十分期待。“期待這次會議,主要目的是想近距離地接觸行業領軍企業與領軍人物,看看他們的運作,聽聽他們的思想,從中尋找行業下一步的趨勢。”郭力感慨道,四大名酒企業經過60年的榮耀發展,共同匯聚到這樣一個特殊節點上,“他們一定有很多話要講,有很多感情要抒發,而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代表了我們這個行業的心聲,這樣的機遇一旦錯過是非常遺憾的。”
4個多小時后之后,再見到郭力時,他拿出寫得滿滿的幾頁紙來:“這都是在論壇上記錄的,里面也有些是我自己的體會。四大名酒企業都談到了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問題,而我們古隆中演義酒這幾年也將此作為企業發展的文章來源華夏酒報關鍵著力點,充分表現白酒文化中的高雅氣度,是我們今后必須做好的一項工作。”
古隆中演義酒業地處湖北襄陽,這里有非常深厚的三國文化底蘊。
“與此一脈相承的是,襄陽當地的酒文化傳統很豐富,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事由,甚至不同的心情,都有相應的飲酒方式,”郭力介紹說,在大家的潛意識中,普遍把飲用白酒作為一種文化品位和社會閱歷、身份地位的體現,其高雅意義不言而喻。
“基于這種文化背景和市場環境,企業在酒文化的塑造傳播中,要更多一些嘗試,從酒的局限中走出來,用一種大文化的視野去對它重新定義。”郭力說,比如古隆中酒,在其三國文化的底蘊基礎上,提出了品牌文化訴求的三個境界,第一層是志存高遠,厚積薄發的人生理念,第二層是彼此欣賞、共同成就的處世哲學,第三層是氣度成就格局的智慧境界。這就使得白酒文化跳出了物質層面,也不是簡單對歷史的復述,而是尋求與消費者在精神層次的共鳴,在飲酒中獲得或雅致或高尚的感悟體會,“于是,我們的文化有了性格,我們的品牌有了風骨。”
高雅飲酒,表現國人“精氣神”
會議間歇,一位酒業同仁聊起當年趣事:在參加公司的招聘考試時,卷子上有一道題目問中國四大名酒分別是哪些,“當時對白酒的了解基本上是白紙一張,于是憑感覺寫下了‘杜康’的名字。”
雖是記憶深處的一個片段,卻也體現出杜康酒在國人心目中不一樣的分量,畢竟,那句流傳千古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太過深入人心,以致于杜康成為中國白酒的重要形象符號。
對此,洛陽杜康控股銷售公司總經理苗國軍的理解是,首先,要看到四大名酒企業的卓越成就和領先地位,以此作為激勵杜康發展的動力,同時,杜康所享有的這種知名度和美譽度,也意味著行業責任的重大,“像四大名酒企業一樣,我們的文化建設成就,可能會影響到大眾對白酒文化形象的整體認識,也代表著白酒行業文化建設水平的進步。所謂杜康之于白酒的符號意義,就是要求我們必須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方面一刻也不放松。”
那么如何踐行好這份責任呢?
苗國軍認為,首要是通過積極的企業行為,引導大眾養成健康、文明、理性、高雅的飲酒行為習慣。
“在古代的時候,飲酒要么是重大禮儀行為,要么被作為自娛工具,或者志同道合友人間的溝通媒介,在這些場合中,酒往往給人以高雅、浪漫、豪邁的感覺,因而被賦予各種美好的情感寄托。”苗國軍說道,而時至今日,飲酒行為卻變得“功利”起來,與很多利益動機聯系在一起,使人們很容易聯想到酒駕、醉駕、過度三公消費等社會性問題,這就損害了大家對白酒的固有感情,破壞了白酒在人們心目中的風雅形象,使酒文化逐漸變得庸俗乃至丑惡。
“這次會議上聽到四大名酒企業對于白酒文化建設的先進理念和具體實踐,我很受鼓舞,對白酒文化創新的前景充滿信心。”苗國軍說,白酒文化除了包含釀造工藝、歷史傳承等內涵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飲酒方式中體現中國人的“精氣神”和時代風貌,從倡導文明飲酒,繼而引導高雅飲酒,白酒文化方能深入人心,傳承久遠。
雅而成大器
“來參加這次會議,主要是抱著開闊視野,獲取靈感的期待,希望從四大名酒企業的具體做法中,找到一些文化在品牌提升過程中的應用亮點。”江蘇乾天酒業總經理張建良向《華夏酒報》記者表示。
在他看來,中國白酒行業近幾年來的良好發展,始終伴隨著文化內涵建設的不斷推進,無論是像四大名酒這樣的傳統名酒企業,還是相當一部分優秀的區域品牌企業,都逐漸形成了個性鮮明而內涵豐富的文化競爭力體系。“但我們必須要正視的一點是,酒業文化建設的成果,至今還沒有充分滲透到消費者的認知之中,國人對白酒的理解與認知還遠遠不夠。”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錯位現象?
在張建良看來,關鍵在于酒文化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不暢。
“很多企業還是將營銷模式作為溝通消費者的橋梁,由此實現產品銷售,”張建良向《華夏酒報》記者表示,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更多接觸到的是廣告、促銷,對酒企的文化內涵鮮有所聞。“我認為這是接下來我們要重點去做的事情,要與消費者進行文化層面的溝通互動。比如借鑒一些茶道元素,以及一些酒道館的做法。”
“雅”,可以理解為風雅、文雅或者高雅,是現代人比較推崇的一種精神狀態,也符合白酒的文化底蘊。于是,從這種契合中尋求共鳴,找到一種溝通交流的有效方式,就具有非同尋常的實際意義了。“總之,在行業的下一個發展周期中,深層次的文化熏陶和交流,對酒業成就大器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