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風景美到極致,人們就會用“像在畫中”形容,李莊正是這樣一處美景。5月19日,李莊出現在中國郵政發行的一套特種郵票《中國古鎮(一)》的畫面上,這枚郵票取景自李莊一條古道“羊街”,畫中朱門、飛檐,一婀娜的青衣女子手撐一把紅紙傘,行走在青石鋪就的街巷里。
其實,李莊并非僅僅因為風景秀美聞名于世。
人們造訪李莊,是因為想品嘗最正宗的李莊白肉、李莊白酒。同時,也是因為在抗戰時期,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紛紛遷入李莊,小小的古鎮上一時間,才俊云集,冠蓋相屬。傅斯年、李濟、吳定良、董作賓、勞干、夏乃鼎、梁思成、林徽因、郭沫若、童第周、美國學者費正清、英國學者李約瑟……隨便一羅列,都是舉足輕重的大家,他們在李莊留下了自己的青春,而李莊也成為他們不可磨滅的記憶,時光流轉之間,大師們仿佛在眼前一掠而過。
在抗戰時期(1941年~1946年間),大凡從紐約、倫敦、巴黎、莫斯科等地寄往李莊的書信包裹,只要寫上“中國李莊”,就可以準確寄達。于是,也就成就了“中國李莊”的聲譽。
如今,一切都隨著時間消散 。小鎮里的石板路上,每一處磨損都見證著當年的種種故事。而今同濟大學的舊址很多卻成了混亂的民居。房屋被隔斷分成數個人家,雜亂而充滿了生活氣息。一切都物是人非。
李莊,依然是一個文化和歷史遺跡沉淀的古老的小鎮,是一個訴說著抗戰風云和滄桑的古老的小鎮,是一個能折射中國文化、涵養著民族精神的古老的小鎮。
傳承了千年建筑
李莊古鎮位于宜賓東郊長江南岸,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古鎮”之稱,距今已有1460年建鎮史,依長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導岷山,流通楚澤,峰排桂嶺,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觀。
它與江蘇昆山的周莊并稱,有“東有周莊,西有李莊”之說。
李莊當年被梁思成稱為:“誰都難以到達的可詛咒的小鎮。”從重慶坐船走,“上水三天,下水兩天”,“沒有任何辦法可以縮短船行時間或改善運輸手段”。走陸路,當年林徽因帶著母親和孩子,坐敞蓬卡車,從昆明直坐到李莊,費時兩個星期。
如今,樂宜高速的開通,從成都出發僅3小時就能安坐在李莊的長江邊飲茶思古了。
由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這座小鎮的古建筑很有特色,研究古建筑的梁思成正是在這里完成了自己的名作《中國建筑史》。一千多年來,它不僅完好保存了由廟宇、宮觀、殿堂組成的“九宮十八廟”、旋螺殿、奎星閣等,鎮上眾多的古街古巷和古民居四合院,也盡顯川南民居韻味。
當年梁思成在李莊居住時,曾贊譽李莊的民俗建筑,說有“李莊四絕”:奎星閣是上海到宜賓兩千多公里長江江邊建造得最好的亭閣;禹王宮內的九龍石碑,猶如故宮太和殿前九龍石那樣“可貴王冠”上的“明珠”;張家祠的舀鶴祥云窗,用整塊楠木雕成,四周有鏤空的祥云襯托,上有兩只仙鶴,每扇窗上形態各異,造型優美;旋螺殿,在鎮南石牛山上,是明代萬歷年間的雄偉建筑,特點是不用一顆鐵釘,是榫逗斗拱全木結構。梁思成在多次考察后贊譽:“其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于當世之作”。
時至今日,漫步在小鎮那些寬不過三尺、兩邊全是青磚石墻的小巷,穿梭在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的建筑間,抬頭可見穿斗重檐相映,舉目則與屋脊上端坐的龍、鳳、獅子、海馬、狻猊、押魚、斗牛等脊獸相遇,與門楣之上的福獸蝙蝠對視,仿佛仍能與當年漫步其間的先賢相逢。
安放了烽火中國
真正讓這個小小的城鎮列入中國千年名鎮的行列的,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中華民族面臨危機時的那段歷史。
李莊僅在1940年至1946年短短六載的艱難時光中,就慨然相助數以萬計的中外學者,以一方凈土保存并發展了民族的歷史文化。行走在小鎮里,依稀能聽到發生在這里的抗戰風云。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中華民族正面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面進攻,從上海歷經波折遷到昆明的國立同濟大學,打算遷往四川,一批中央研究單位也在醞釀遷川。據聞,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傅斯年希望這次能搬到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
四川南溪縣李莊鎮的士紳聞訊,發出了“同濟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的電文。
于是1940年秋,同濟大學率先前往,隨后中研院史語所、社會所、人類學所籌備處、中博院和中國營造學社也陸續遷往李莊。
一時間,來自各個領域的學者專家們齊聚在李莊這個彈丸之地,素有“梁上君子、林下美人”之稱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歷史學家傅斯年、“東巴文化之父”李燦霖等在李莊寫下了各自的巨作,而中國經濟、建筑、社會、歷史等各方面文化研究也在此有了縱深的發展。
從此之后,古鎮李莊不再是一個地圖上的村莊名稱,它簡直就是一張安放在烽火中國的歷史書卷,是眾多學者嘔心瀝血成就的一部熠熠不朽的民國學術史。
為紀念同濟與李莊同生死、共存亡的友誼,2006年,同濟大學與宜賓市在李莊建立了“李莊同濟紀念廣場”,樹起了紀念碑。近年來,中央電視臺、四川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等都曾來此拍攝紀錄片《萬里長江第一鎮》。李莊這座小鎮,在塵封的歷史中“脫穎而出”。
飄出了濃濃酒香
行走在李莊,最不能錯過的就是李莊“三白”。這“三白”指的是白糕、白肉、白酒。
白砂糖精制的白糕自不必說。白肉則是李莊的名片,民間流傳李莊白肉因周武王起兵伐紂,起義各路人馬將身首斷開的妖狐蘇妲已割片蘸上蒜泥分而食之演變而來。
因其肉片薄而長,且用一支筷子裹而食之,名“裹腳肉”。抗日戰爭期間,在內遷翠屏區李莊的文化人陶孟建議下,“留芬”飯館老板欣然接受建議,將“裹腳肉”改名為“李莊刀工蒜泥白肉”。
據說,做法是將細長的刀片從豬皮進刀,劃出的豬肉每片長可達20至30公分,寬15至20公分,厚僅1至2毫米。點上蒜泥辣椒醬油,味道很鮮明,有一種很滑溜的感覺在齒頰邊徘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里靠近國窖廣場,連豬肉的特別得香。
而李莊白酒以本地高梁為釀酒主料,經傳統工藝釀制而成,后經存放和勾兌便可出售。
漫步李莊古鎮的街頭巷尾,隨處都可以看到店鋪里擺放著金屬做成的酒壺包裝的李莊老白干。酒壺包裝有鼓形的,也有扇形的,但更多的還是弧形為主。壺里的酒從二兩到半斤的不等,價格也不貴,從每壺十二元到三十五元不等,非常接近一般百姓消費,也便于攜帶。到此旅游,買上幾壺當作為紀念,也是特別有意義的。
小小李莊古鎮上,至今還保留著好幾家老酒廠、老酒窖,這些老酒廠雖歷經幾百年滄桑,但仍保留著醇厚的傳統釀酒工藝原貌。宜賓地區釀酒歷史悠久,蜚聲海內外的中國名酒“五糧液”就出產于此,造酒業在這里十分普及和興盛。
李莊老酒廠是周正紅祖輩幾代人經營起來的,廠里的釀酒工都是李莊鎮人,別看他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們大多是30來歲的壯漢,但從事釀酒的年頭已有一二十年了。他們每天勞作在酒窖里,默默無聞地制作著高粱白酒,并在當地銷售,并不與宜賓聲名顯赫的“五糧液”名酒爭風。當然,他們每天也有自己的樂趣,勞作之余美美地喝上幾兩自己釀造的高粱酒。
2009年9月,在李莊新區,當地政府已經規劃了很大一片地作為李莊酒類食品工業園區。現在,已有包括敘府酒業在內的等多家酒類企業進駐工業園區。一座飽經滄桑的千年古鎮飄出濃濃的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