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工部糖酒工業學校是1952年進行院系調整,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培養人才而組建的學校。
該校由廣東興寧、湖南長沙、湖北武漢和廣東廣州省立高級工業學校中的化學相關專業合并而成,校址設在原廣東廣州省立高級工業學校內,地點在廣州市小北登峰路,合并后師資力量雄厚,是解放初期院系發展過程中的明智之舉,為我國釀酒(包括酒精、白酒、黃酒、葡萄酒、啤酒和各種果露酒)、制糖、食品、飲料等輕工業的發展,培養了眾多人才,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
學校前身及調整
筆者于1951年考入廣東興寧省立高級工業學校。校址設在今興寧市北約3里路的望江獅,設有印染、化學、土木、電機和機械五個專業。
1952年7月,學校奉命進行調整。土木專業調到湖北,更名為武漢中南建筑工程學校,1956年該校升格為武漢城建學院,2000年更發展為湖北理工科技大學;印染專業也遷到湖北,更名為武漢紡織工業學校;機械專業調到湖南,更名為長沙機器制造學校;電機專業調到河南,更名為鄭州電力學校;化學專業合并到廣東省廣州市省立高級工業學校(下面簡稱省高工),調整后改為輕工部糖酒工業學校。
合并后設立了分析化學、釀酒、制糖和糖機幾個專業,校長陳培興是位延安老干部。該校于1999年升格為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遷至廣州市河南區,在中山大學附近。目前在校學生達8000多人。
桃李滿天下
省高工的教育形式,是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注重學生品格、素質的培養,不少專業課都用大專課本。
由于解放前沒有培養出多少工科大學生,解放后不少企業都先后聘用省高工的畢業生。經過培養和磨煉,許多人成為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廠長。另有一些人從事教育工作,則成了教授和專家。據不完全統計,從廣州省立高工1933年創辦、當時校長黃巽開始,21年來(不計解放后)共培養各類工程技術人才三千余人。
院系調整后組建的糖酒工業學校,不僅繼承了過去注重學生品格、素質的培養,教學中還采取了注重實踐的教學形式,使培養的學生動手能力強。其中,有兩種做法特別明顯:一是,學習期間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和實習。釀酒班的學生除到廣東糖廠參觀實習外,還到山東濟南和天津酒精廠實習;分析化學班的組織到廣州商品檢驗局和造紙、制糖等廠實習。二是,注重實驗。在課程中安排了許多實驗課,以加深對課程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分析化學時,學習了微量和半微量分析以及古典的吹管分析,定量分析等等。分析化學班的學生,比釀酒、制糖和糖機專業分配面更為廣泛,除了分配在釀酒行業,還有造紙、制糖、飲料、食品、卷煙、香料香精、制鹽、制藥、橡膠等行業。
糖酒工業學校有不少同學在工作中做出了可喜的成績。
筆者同班的陳早陽同學,1956年在天津酒精廠率先試制成功高純度酒精,是當時生產電子管不可少的原料,以后調到江西贛州鎢鉬材料廠當廠長;在茅臺酒廠工作的林寶才校友,在茅臺試點中,首先發現了茅臺酒窖底香和瀘州老窖酒的主體香為己酸乙酯,奠定了后來名優酒分香型進行評酒的基礎;筆者上一屆化學專業的唐任寰同學,成為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周天澤校友成為北京師范大學化學系博士生導師;還有同班馬卿云同學,退休前任中山大學檢測中心儀器分析室主任;謝格波同學在安徽合肥大學當教授;黃粦泉同學在肇慶某廠當黨委書記;1955年畢業的萬良適校友分配到汾酒廠,以后提升當了太原市副市長;1958年畢業的梁邦昌校友分配到洋河酒廠,之后提升為廠長,后來又擔任過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白酒專家組組長;1955年畢業的范仲仁校友在內蒙輕工廳主管酒業,像他這樣在省廳主管酒的同學還有貴州輕工廳的范德泉等人;至于我本人,也小有奉獻。
除了在中國食品協會參加主持1982至1983年國家優質食品評選工作、參加食品發展綱要制定及第四屆白酒評委考核錄取工作以及組織老白干協作組協作活動工作外,筆者在白酒工藝改革上有兩項創新:
一是,1967年率先應用“酒稍子”——白酒尾酒,勾兌成功新法白酒,使傳統固態法產生的白酒風味物質,得到充分利用。既減少回底鍋重蒸的損失,可提高固態法白酒出酒率,同時又可節約能源。上世紀九十年代,天津釀酒廠用這一工藝方法生產的大眾白酒,年產量高達2萬4千噸,并被評為群眾最喜愛的大眾白酒,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隨著風味物質提取技術以及生物工程技術的進步,這一工藝方法生產的白酒,已經成為當前白酒行業的主導產品。今天,“固液結合”法生產的白酒,產量高達70%以上。二是,1979年創“低度白酒淀粉吸附法新工藝”,該工藝具有工藝簡便、淀粉資源豐富、花錢少、處理過程中白酒風味物質損失少等優點,在行業中得到應用。
校友在試點中發揮的作用
據筆者所知,有6位同學參加了比較重要的白酒試點工作。
參加第二次白酒試點——南京金陵試點的有鐘國輝和王光宏兩位;參加第三次白酒試點——涿縣試點的有鐘國輝、王光宏、候炳炎、李宗炯;參加茅臺試點的有鐘國輝、劉洪晃和林寶才三位同學。當時分配到茅臺酒廠工作的有六、七位同學,但只有林寶才同學參加了茅臺試點。
這里順便介紹一下遼寧金縣試點,因它也是一次影響較大的試點。
該試點是由遼寧輕工所姜定國所長主持,試點中他請周恒剛大師當顧問。通過金縣試點,總結了“液態除雜、固態增香、固液勾兌”新法白酒工藝線,表述極其簡練。該工藝不僅在遼寧省酒廠得到推廣,對白酒行業影響也很大。
在金縣試點期間,筆者曾親自去金州酒廠學習考察。記得姜先生一見面就叫人給我端來兩杯酒考我,是“一步法”和“二步法”白酒,自然很好區別,因為當時我也在研究這一問題。通過這次考察,筆者了解到該試點采用單塔生產酒精,而且酒精度只有90多度。基于金縣酒廠的經驗,以及袁慶輝老師的理論,筆者多次寫文章提出建議,宜當單獨制定新法白酒“專用酒精”質量標準,以利于新法白酒質量的提高和節能減排。
憶師者
田家樂老師由湖南長沙中專遷至廣州,他是湖南湘鄉人,教我們物理化學課程,同學們都喜歡聽他講課。
他知識淵博、聯系實際、又收放自如。一次,課上講到解放后因婦女參加工作的人多,嬰兒奶粉短缺,需要解決豆奶生產中出現的沉淀問題時,他從膠體凝聚理論上提出解決辦法;我們剛到廣州時,天空中剛剛出現噴氣式飛機,一次講課時他就告訴我們說,這飛機可是油耗子,一上天幾噸油就沒了,給我們增加各種見聞和知識。
大約在1958年再一次院系調整時,田老師分配到北京輕工業學院。聽說他逝世時開了兩個追悼會。一個是北京輕院的,另一個是教會的,因田老師一生信教,不過并不會影響他對教育和國家的貢獻。
未想到下面介紹的袁老師也是湖南人,湖南真是人杰地靈,歷史上出現過多少風云人物,仁人志士。袁慶輝是糖酒學校的糖酒專業老師,1958年再次院系調整后,任天津輕工業學院發酵工程系主任,與我所在的天津釀酒廠有些工作上的聯系。我堂兄鐘洪輝長期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學校任教,后因年歲大,無法工作,1978年我曾找過袁老師幫忙調天津。他是位熱情助人的長者和老師,但因當時齊齊哈爾學校舍不得放人,未能辦成。侍后同意放人時,袁老師已經退休,最后我堂兄調大連輕工業學院。
記得1966年在河北省沙城召開華北協作區會議上,袁老師做報告時,他對當時出現的新法白酒使用的酒精質量,提出很好的建議。他說,新法白酒酒精,酒度可降到90多度,這樣既可排除雜醇油,又能保留發酵中產生的各種酯類,對新法白酒有好處。未想到這個觀點和周恒剛大師在遼寧金州試點的做法不謀而合,可見他是一位實踐經驗豐富的釀酒專家。
教我們分析化學的何世瑛老師,以及教我們數學的陳寶懷老師,都是極為優秀的老師,在1958年第二次院系調整后,分配到咸陽輕工業學院。
再見,難忘的歲月
1952年我們遷至廣州時,因為一下子增加了不少學生,原有校舍不能滿足需要,大部分教室以及食堂(兼作開會禮堂),都是臨時搭建的茅草棚。我們班宿舍則在離校3里多路,市內一座好像是詞堂或公館的房內。每天早出晚歸,雖然生活比較艱苦,但能學到知識,感覺過得很充實,約半年后才搬回學校新建的宿舍。
每逢星期天,我們班的劉達榮同學吹笛子,馬卿云同學拉起二胡,“步步高”歡快優美的旋律,至今仍會在腦中回旋。1954年7月的一天,我們許多畢業同學乘火車沿粵漢鐵路北上參加工作,經過母校旁看到歡送的同學揮動彩旗,向我們揮手致意。我心中也默默地向母校和同學們說,再見!
雖然畢業已經近60年,此情此景將永遠留在記憶中。那是一段難忘和值得回憶的歲月!

1978年在長沙召開的全國釀酒會議上,參會校友合影留念。前排左1汾酒廠萬良適;左2茅臺酒廠聶鏡明;左3洋河酒廠的梁邦昌;左5內蒙輕工廳范仲仁。后排右1本文作者;右2貴州輕工廳范德泉;右3白沙液酒廠肖德潤。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本文作者(右)與校友梁邦昌在1983年連云港優質食品評選會議時留影。

茅臺試點回顧照片,拍于2001年。

本文作者和周天澤校友在2007年的留影。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宮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