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級鎮在山東阿城北約十余公里,古稱毛鎮,后因古渡建有石階七級,遂改今名。大運河穿鎮而過,鎮市始分為東西兩部分,中間吊橋名為古渡,為兩岸之關鍵。全鎮有六門、四關、十四街,街分六縱六橫。在河東岸的南北街為東順河街,中部純為商肆,兩端是商農雜處,北有運河閘署;在河西岸的南北街為西順河街,商肆較少,農舍居多,北有莘縣倉廒;東岸義和街(也稱前街)有馮安人壽坊,東阿倉廒建在這里;西岸最南的東西街是太和街,縣別署及倉廒在這里。后來運河西漸,東順河街南的商民為水運便利,移商肆到西面街,遂東西相錯。東關為本鎮與東阿運輸大道,西南關達安樂鎮,南北二關,大路貫徹,便利阿城、聊城之交通,當東西之水道,跨南北之通渠,是百貨流通之所,四方交會之區。自元以來,江南諸省由此入貢,阿、莘、陽谷也于此轉漕。水次倉在張秋鎮有九,在七級鎮有五,為東阿、陽谷、平陰、肥城、莘縣。
七級古渡為陽谷八景之一。明朝弘治、正德、嘉靖年間陽谷的幾位鄉賢名流就寫有五首詠“七級古渡”詩作,從詩中可看出當時運河和七級的繁榮景象,如“冠蓋風云集,樓船日夜通”、“為言萬里客,此處是通津”、“云帆萬里拱神州”等句。七級不但是轉運漕糧的地方,也是客人往來停留的地方。明代萬歷年間湯顯祖由江西赴北京趕考以及會試中進士后赴任南京禮部時均曾在七級停留,后一次他帶著新夫人在七級田宗家住了兩天,幫著求雨,并寫了四五首長詩。清代著名學者、大書法家包世臣在《閘河日記》中記載,道光九年六月六日由館陶登舟沿衛溯汶入閘河(指山東段運河)南返,途經陽谷運河三鎮的所見所聞。他寫道,初十日由東昌出發,經利和務(李海務)閘、周家店閘,又“十二里抵七級閘。閘入陽谷境,夾岸俱有市,陽谷、莘縣、東阿三縣兌漕之水次也。十一日癸酉風略定,連日皆逆風溯流,昨日尤旺,纖挽之勞,幾如上峽。十八里至阿城下閘”,描述了當時七級古渡的繁榮景象。民間俗語又稱“金七級,銀阿城,鐵打的周店”,這些都說明了當年七級古鎮的地位和風貌。
七級古鎮不僅在明清時期受到重視和青睞,在當今也受到聊城市委、市政府的重視。為了還原歷史風貌,聊城市投入16億元的資金對古鎮進行修復和還原。無獨有偶,與古鎮同時受到重視的還有景陽岡酒。2000年9月,聊城經貿洽談會召開期間,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鐵木耳·達瓦買提和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張克輝參觀了景陽岡酒展區后給予高度評價。2002年6月,在人民大會堂,景陽岡1號酒被評為“中國名牌商品”,國家領導人親自頒發獎牌、證書,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邢質斌親自主持授獎儀式。國家領導人和省領導來聊城視察工作,市委市政府一直用景陽岡1號酒作為接待用酒。社會各界對1號酒的肯定和贊賞,使景陽岡人精神振奮,更加堅定了他們干事創業的信心。
江北水城,美麗富饒,景陽岡1號酒成為聊城人的驕傲:走親訪友用1號酒,1號酒成為家鄉的名優特產,這更加堅定了景陽岡人把景陽岡品牌打造成國際知名品牌的決心和信心。
為了弘揚歷史文化,光大景陽岡品牌,振興民族工業,自2004年以來,景陽岡酒業投巨資修建了千秋陽谷文化園和景陽岡酒道館,把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中庸之道中的和諧文化和景陽岡酒道中的英雄文化融合一體,使1號酒的品味更加尊貴。2007年11月27日,中國白酒泰斗沈怡方來企業指導工作,品酒后說道:“1號酒酒質純正,主體爽凈,酒很好。”2008年6月6日,時任聊城市委書記的宋遠方專程來廠考察1號酒和賴茆酒的生產情況,并指出“要通過景陽岡酒的知名度,來宣傳和帶動聊城的知名度?!?008年3月,景陽岡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