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益老號取水古井 攝/楊軍
川西名城綿竹市,是中國名酒劍南春的故鄉。因物產豐富,氣候溫和,水資源豐富,占釀酒之地利、天時,這里釀酒歷史源遠流長,酒史文化豐富多彩。
工作于劍南春集團的我,因愛好攝影,而留下了諸多有關酒的影像資料。每次翻動這些舊日的影像時,總會勾起記憶里有關這些酒的各種故事。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當屬有關劍南春集團“天益老號”酒坊遺址挖掘的影像記錄了。
無意間闖入歷史事件
1200多年前的《后唐書·德宗本紀》,就記載了劍南燒春被作為宮廷御酒進貢宮中的歷史。唐中書舍人李肇所著的《唐國史補》中也將其列為當時的天下名酒。宋代,綿竹釀酒技藝在傳承前代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釀制出“鵝黃”、“蜜酒”,其中“蜜酒”生產工藝被作為獨特的釀酒法收于李保的《續北山酒經》,被宋伯仁《酒小史》列為名酒。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出現了朱、楊、白、趙等較大規模的釀酒作坊,劍南燒春傳統釀造技藝得到進一步發展。解放后,秉承釀酒先輩余蔭,在這片醇香的土地上,順理成章地孕育出了中國名酒劍南春。
2003年,在“天益老號”酒坊西北面四合院天井內開探方,發現了從宋代至現代連續堆積的地層。
2004年,劍南春集團公司在擴建工作中發現了一片規模巨大、有上千年歷史的白酒作坊遺址。也就在這一年,眾多震驚世界的中國考古發現經過嚴格篩選,角逐當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綿竹市劍南春的“天益老號”酒坊遺址過關斬將,榜上有名。2006年,“天益老號”酒坊遺址又入選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發掘現場 攝/楊軍
這期間,我恰好正在劍南春酒廠擴建指揮部工作,有緣親歷了天益老號的發掘,并參與了其中部分工作。得知我喜歡攝影,時任指揮長的劍南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周永武把擴建唯一的一套美能達手動膠片相機交給我保管使用,使我備受鼓舞。于是,我在做好本職工作之外,開始拍攝一些各工地施工資料圖片,并用圖片新聞的方式報道劍南春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如果說這一階段我的拍攝具有很大的隨意性,那隨之而來的正式拍攝任務就讓我的攝影技術經受了前所未有的磨練和考驗,而且我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了天益老號的考古發掘工作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