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10年時間里,拉菲以每年30%的漲幅領跑紅酒圈,但這種漲勢在2011年下半年戛然而止。本輪下跌中,拉菲的最高跌幅達45%,即使在其最受追捧的中國市場,也出現了八年來的首次下調。在業內看來,拉菲價格的暴跌傳遞著某種危險信號,一部分拉菲投機者面對猝不及防的虧損,紅酒投資的信心開始動搖。
暴跌“剛開始”
倫敦國際葡萄酒交易所的數據顯示,去年下半年以來,拉菲價格開始下跌,是波爾多一級酒莊中表現最差的產品。2008年產的拉菲是最大的輸家,從去年3月的歷史最高價每瓶11500元跌到現在的7500元,下跌幅度為45%。拉菲的副牌“小拉菲”,在2011年初漲到每瓶6500多元的高位后翻身向下,至今已跌去20%。
拉菲僅僅是領銜者,整個紅酒市場都裸露在暴跌陰云中,尤其是波爾多系。來自倫敦國際葡萄酒交易所的另一組數據顯示,在排名前100的熱銷葡萄酒中,有95%都是波爾多,它們的價格在去年6月到12月間平均下跌了22.5%。
其中,跌幅最大的品種也正是投機性投資最活躍的品牌,“毫無疑問,投機交易最盛的酒莊和年份正在接受市場的矯正”。在業內人士看來,盡管下跌幅度最高已超過30%,但“以拉菲為首的精品葡萄酒價格仍存在泡沫”,獨立酒評人朱立農認為,“這僅僅是個開頭”。
國際市場的跌勢迅速傳導到了中國市場。
不少地區的拉菲售價出現了8年來的首次下調。來自經銷商的信息顯示,拉菲的平均降幅在千元左右。在朱立農看來,拉菲價格的下跌從另一個層面反映出消費者開始回歸理性,這也是市場發展必經的過程,“中國消費者對酒莊的認識越來越多,選擇也越來越多。”來自酒商的反饋也印證了這一點,酒商張女士表示,原來很多買拉菲的顧客開始改買別的品牌了。
分析人士則指出,2011年下半年葡萄酒價格大幅下跌,意味著一貫所向披靡的頂級波爾多葡萄酒市場2012年可能成為買方市場。
投機客遭遇虧損
拉菲下跌沖擊的不僅是直接的銷售市場,在拍賣市場,拉菲也顯現出了頹勢。2011年年末,紅酒拍賣出現了自2009年以來的第一次流拍。在去年10月初香港蘇富比舉行的“珍稀佳釀”拍賣會上,821單拍賣品中有59單流拍。流拍的葡萄酒藏品中有不少是原本搶手的拉菲,包括1961、1995、2000和2005等多個年份。“還有幾場品質略差的紅酒拍賣,流拍更多。”一位投資人表示:“要知道,2009年以來,蘇富比、佳士得的珍藏紅酒拍賣幾乎沒有流拍的。”
虧損比想像中要來得快,一批囤積拉菲炒作的投機客因此遭遇虧損。“據我了解,香港不少投機商手里還有大量的貨,有些人手里有超過1億港元的數量囤積。”朱立農說。
之前在中國藏家的意識中,拉菲從來都是投資保值增值的必備品。有一位投資人這樣形容拉菲價格下跌帶來的沖擊,“拉菲神話破滅的是整個紅酒投資的信心。”
間接打擊造假產業鏈
造假丑聞纏身的拉菲,可能因此“因禍得福”。
拉菲的火爆,促成了一條拉菲造假的完整產業鏈,在百度上搜索“酒瓶”、“收購”等關鍵字,幾乎每條信息中都標注著“高價回收拉菲紅酒酒瓶”,82年拉菲的一個空瓶甚至賣到了3000元人民幣。一名業內人士表示,他認識的一個制作假拉菲瓶塞的商人光2011年就生產了70多萬個瓶塞。不過,自從去年下半年拉菲價格開始下跌,這位造假商販“2012年連一個訂單都沒接到。”
據北京晨報
【數據延伸】
中國人一年喝掉19億瓶葡萄酒
2011年中國人(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共計消費了19億瓶葡萄酒,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國。此外,中國還成為全球第六大葡萄酒生產國,第八大進口國。
據《法制晚報》報道,這個數字是由法國國際葡萄酒及烈酒展覽會、國際葡萄酒與烈性酒信息公司最新發布的。
數據顯示,2011年,美國人共喝了37.35億瓶葡萄酒,成為世界最大葡萄酒消費國,意大利、法國和德國分列第二至第四位。據悉,該研究一年進行一次,此次共調查了114個葡萄酒消費市場及28個葡萄酒生產國。
【第一落點】
國際紅酒降價尚未波及國內酒莊
紅酒理財“獨善其身”
拉菲的降價是否會引發國內紅酒價格的變動?紅酒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是否會因此而調整呢?對此,業內人士給出的答復是:中國紅酒價格目前不受國際影響。
紅酒理財銷量有限
據工商銀行理財師于若茵介紹,在2007年到2008年之間,工行曾經發售過紅酒理財產品。當時掛鉤紅酒的理財產品并不多,一發行就受到了投資者的關注,份額很快就賣完了。但發完了這一期之后,工行在遼寧就沒有繼續發售過此類產品,主要原因是監管部門對理財產品的規范更加嚴格,這使得銀行在設計理財產品時更愿意向收益穩定的產品去努力,不再選擇這種收益穩定性較差的產品。
招商銀行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并不是發行紅酒理財產品的時間,所以近期并沒有此類產品發售。通常紅酒理財產品都在每年的7、8月份發行,理財期限通常為1年,一般是以往購買了此類產品的投資者接下來繼續購買。
產品多掛鉤國內酒莊
招商銀行在去年發行了兩款紅酒理財產品。但這兩期理財產品都不是掛鉤期酒交易,而是掛鉤現貨葡萄酒上。理財期限都是1年,到期之后可以選擇提取現貨葡萄酒或現金收益。據介紹,去年的第一款掛鉤紅酒理財產品收益率達到7%多一點,當時的投資者大多選擇了現金收益。第二款理財產品的收益是5.5%,多數投資者都是奔著酒來的。
現貨葡萄酒的用途主要分為三種,一是飲用,二是作為禮品贈送,三是酒商購買用于出售。因為這種葡萄酒在零售市場上無法買到,酒莊還可以根據投資者的需求制作酒標,成為獨一無二的禮品。對于酒商來說,30萬元最多可以購買3桶紅酒,每桶葡萄酒大約能出300瓶酒,雖然數量不大,但是由于市場上的稀缺性,也可以賣個不錯的價格。“我們這款產品的起步價是30萬元/份,每個投資者只能購買1份,這樣設計主要是為了防止酒商囤酒。”工作人員表示,這款理財產品用了1個月的時間才銷售完畢。葡萄酒理財產品都是掛鉤中糧集團在國內的酒莊,銀行每年7、8月份左右會根據葡萄酒的產量和市場需求量來衡量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
另據介紹,目前國內的紅酒理財產品大多選擇了國內酒莊的紅酒作為標的物。現在市場上紅酒質量魚龍混雜,買理財產品實際上就是到酒莊直接買紅酒,品質可以得到保證。
國內紅酒價格“獨立”
在談到拉菲價格暴跌時,業內人士表示這并不會影響國內紅酒的價格,也不會對理財產品的價格和收益造成影響。
拉菲的產量有限,在國內的拉菲90%以上都是假貨,能拿到真貨的人,無需參考國外的價格,幾乎都是自己定價。國內的紅酒大多屬于消費品而不是收藏品,作為消費品更不會受到這樣的價格影響。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掛鉤的葡萄酒都產自國內酒莊,這些紅酒的價格只會因為產量、品質和需求量而調整價格,不會受到國外紅酒價格影響,所以不會影響到紅酒理財產品的收益率。
編輯: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