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創新“十一條”接連落地。繼代銷金融產品和資管新政之后,證監會又于昨日就證券公司自營業務擴大投資范圍公開征求意見。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項新政將助推證券公司進軍上市交易的股票和債券之外的另類投資市場,同時擴大對金融衍生工具的運用,提高投資杠桿和潛在盈利能力。
此次新政是通過修訂《關于證券公司證券自營業務投資范圍及有關事項的規定》(下稱《自營規定》)來實現的。修改后的《自營規定》在投資范圍方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變化:一增加了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即新三板)掛牌轉讓的證券;二是銀行間市場的投資范圍擴大到全部交易品種,包括短期融資券和資產證券化產品等;三是允許券商投資由銀監會批準或備案發行,在金融機構柜臺交易的證券,具體而言就是銀行理財計劃和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等。
另外,證監會對券商參與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貨的交易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放松管制。原本證券公司的自營業務交易股指期貨只能是套期保值,如果要進行投機交易必須通過專業子公司來進行。修訂后的《自營規定》,將允許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直接從事非套期保值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放開管制與加強監管
今年5月的券商創新大會提出了“十一條”改革創新措施。在放開業務范圍和投資方式限制方面,當時證券業協會收集和歸納的行業意見是:在科學調控杠桿率的前提下,逐步擴大證券自營投資品種范圍,直至允許投資所有場內外的證券金融產品……允許有條件的證券公司依法投資金融期貨、商品期貨、黃金期貨等非證券類金融產品。
對照昨天證監會公開征求意見的《自營規定》,證券自營品種范圍已經取得突破,并且主要體現在場外市場。
“新三板”相對于滬深兩市,就是一個典型的場外市場,掛牌交易的是非上市公眾公司股票。而銀行間市場也是一個場外市場,并且其各類固定收益產品的豐富程度遠遠大于滬深交易所。
但此次新規最大的突破還是放開了非證監會監管范圍的金融機構柜臺產品,即銀行理財計劃和集合資金信托。相比于上市股票和債券,這兩類都是十足的場外金融產品,且也能套用時下流行的“另類投資”概念。
銀行理財計劃和集合資金信托,背后對應的標的資產相當寬泛:既包括了所有的上市證券,也可以是非上市的股權、債券和收益權,甚至是藝術品和紅酒等實物資產。
不過,由于投資范圍跨越不同的監管部門,自營新政也是對證監會監管能力的考驗。
“一方面要放開管制,另一方面又要加強監管。這很考驗證監會的監管能力。”一位證券業人士對記者表示。
一些跡象也表明,證監會在跨市場監管上,已經開始加強與銀監會的協同。有券商人士對記者表示,證監會有關部門曾叫停過券商資管部門投資一些銀行票據,原因就是擔心這些票據背后的“影子銀行”風險。
打造中國高盛?
去年年底,郭樹清曾在《財經》雜志年會上提到,中國證券業全行業的總資產不到高盛公司的三分之一。他希望國內證券公司能苦練內功,提高服務能力,打造有中國特色的國際一流投資銀行。
郭樹清在這一次演講中兩次提到高盛,另一處是稱贊高盛的研究能力能與頂尖的大學研究機構比肩。他沒有提到的,是高盛的雄厚的自營實力。事實上,正是跨越各個市場的自營業務給高盛創造了大筆利潤。除了股權和商品的投資之外,高盛公司的衍生品交易業務也極具市場影響力。
證監會放開券商開展另類投資,同時允許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從事非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貨交易,也讓人聯想到“打造中國高盛”的意圖。
不過,即使是行業龍頭中信證券,面對自營業務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今年年初,中信證券縮減了自營業務部門的規模。
“監管層開了政策口子,但是自營業務要成為券商的利潤增長點,關鍵還是需要有高素質的人才。”一位從保險公司投資部門跳槽到券商自營的人士對本報記者說:“相比保險資管公司和基金公司,券商的自營規模太小了,不容易留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