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理財時代,從全民炒股、到買基金,理財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近年來,另類理財也開始步入投資者的視野。藝術品、古董、酒都成為理財手段。近期爆發的白酒“塑化劑”風波,將酒類理財產品推上了風口浪尖。
事實上,酒類理財產品是集金融投資、實物投資和消費三種功能于一體的較為新穎的另類投資。在股市、樓市等常規投資渠道遭遇低潮之后,這種由銀行、信托公司、酒生產企業共同創造的理財模式吸引著一些特定投資者,酒類理財產品成為另類投資品種中的一大亮點。 但是,與傳統理財投資標的相比,包括期酒在內的另類標的受到的影響因素更多,風險更大。
始于紅酒 瞄準私人銀行客戶
2008年7月,工商銀行(601398,股吧)聯手中海信托、中糧集團首推“君頂酒莊”紅酒收益權信托理財產品,揭開了銀行發行另類理財產品的新篇章。該產品募集的理財資金投向“中糧君頂酒莊葡萄酒收益權信托計劃”,該信托計劃將買入中糧君頂酒莊持有的202桶君頂東方干紅葡萄酒的收益權,計劃裝瓶時間為2008年10月,裝瓶以后即可消費。客戶認購理財產品后即成為葡萄酒投資人,所認購的葡萄酒由中糧君頂酒莊免費保管。該產品18個月的投資期限,預期年化收益率8.00%,理財收益有兩種實現方式:一是葡萄酒裝瓶后,客戶可向工商銀行提出紅酒消費申請,客戶除了所消費的紅酒外,還將獲得折合年化約為8%的紅酒實物收益率;二是在理財產品到期時,投資者選擇以現金方式分配理財收益,君頂酒莊將回購未行權的紅酒,回購價格為年化8%的收益率,由中糧集團旗下中糧酒業將為該回購行為提供擔保。
另類投資之所以被稱為另類,是相對于傳統的股票、債券等公開交易市場投資而言的。另類投資領域非常寬泛,藝術品、奢侈品、紅酒、古董、氣候型商品(巨災選擇權、碳交易)等都是另類投資的領域。豐富的投資品種使得另類投資可以降低資產與大市之間、資產與資產之間的關聯度,分散風險實現多元化投資。
知名理財專家劉慶香告訴記者:“銀行理財市場需要源源不斷的創新,另類投資理財產品為投資理財開辟了全新的領域。若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不是投向債券、貨幣市場、股票、基金、票據等傳統標的,而是投資于具有較高收藏價值的財產受益權,則稱之為另類投資銀行理財產品,如與紅酒、普洱茶、鉆石、藝術品等實物或二氧化碳排放權等非實物掛鉤的理財產品。在我國,以高檔酒、茶葉、藝術品等為投資對象的另類投資銀行理財產品自2007年面世以來,5年間日漸升溫,投資范圍不斷擴大。從最初的藝術品、紅酒、白酒,擴展到普洱茶、手表、古董陶瓷、鉆石,甚至掛鉤二氧化碳排放權、全球水資源指數等新興概念,另類投資標的種類日益繁多。”
流行于白酒 “期酒”風險初現
近年來,我國白酒市場年年看漲,一些高端白酒成為投資客的收藏品,銀行也瞄準這一領域推出了白酒理財產品。民生銀行(600016,股吧)2009年9月與瀘州老窖(000568,股吧)推出“國窖1573高端定制白酒收益投資計劃”,1年的投資期限,預期收益在4.2%,面向民生銀行財富管理客戶限量預約銷售。在當時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的情況下,市場對這一產品給予了高度認可,2億元的募集額度在不到一天之內就預約完畢。
2011年4月,工商銀行發行 “高凈值客戶專屬—期酒收益權信托理財產品”。這款產品的標的酒品是四川沱牌曲酒股份有限公司的2萬壇舍得30年年份酒(天工絕版酒),每壇3000毫升(即6斤),每壇認購價格為1萬元。理財產品存續期內的特定時段,投資者每月都可以選擇提酒回家。若投資者購買10萬元此產品,理財產品到期時,投資者可得到10壇白酒外還可獲得6.7%的年收益,即6700元;若投資者不提酒,則可取回10萬元本金及4.7%的年收益,即4700元。由于近幾年各種高端白酒價格都在上漲,這一產品6.7%的年收益已經算高的,領回家的白酒更有升值空間,因此受到投資者的追捧。
數據顯示,從2008年開始就有銀行相繼發行紅酒和白酒類理財產品,其中工行發行的數量最多。酒類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一般在4.00%至10.00%;投資期限相對較長,最短期限12個月,最長547天;認購起點從5萬元到100萬元左右都有。
與傳統理財產品不同,另類理財產品引入期權概念使投資標的本身成為了“期茶”、“期酒”等具有較高收藏價值的財產受益權。“期酒”理財產品,是指在酒尚處于窖藏期未成熟時便以理財產品的方式向投資者發售,酒類理財產品到期后,投資者可根據自身喜好通過兩種方式實現收益:一是待標的酒品裝瓶后,提取產品所對應的酒,獲得實物收益;二是在理財產品到期時,以現金形式實現理財本金和收益清算。
可以看出,酒本身的流動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收益權。近期“塑化劑”風波已經讓不少酒類的價格在市場上出現大幅波動,從而影響了酒類理財的收益。
風險較大 高端客戶的專屬理財
從現金收益來看,與普通理財產品相比,酒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并不算很高,但其標的酒品都具有稀缺性,提酒折算成實際收益率比拿現金收益要高,所以一般都是有實物消費需求的私人銀行客戶購買。因此對于提供投資標的酒類生產企業來說,融資不是其最主要的需求,真正目的是通過和銀行尤其是私人銀行的合作,以理財產品的形式精準營銷一批高端目標客戶。
由于購買理財產品時標的酒品并不是實物,因此這類產品所面臨的風險也更高。
劉慶香認為,在銀行層面,酒類理財產品的風險控制包括兩個方面:首先選擇與業內有實力、有口碑的酒企合作,提供高端性和稀缺性兼備的產品,特別是良好的釀造工藝和優質的窖藏條件,是標的酒品升值的保證,這樣一是能保證所投資標的物的品質和升值潛力,二是大型酒企具有的充足現金流能保證產品到期后的現金償付;其次是在產品設計中設置多重保障措施,如在合同條款中增加約束條件或擔保措施、要求酒企提供產品回購等。對投資者而言,標的酒品價格變動風險和酒企的經營風險是需要注意的兩大風險,因為酒類理財產品多為期酒產品,投資者如果打算提酒,則對酒和酒企都要有一定了解;如果希望獲得固定收益,則需要了解該酒企的經營情況和盈利能力。
編輯: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