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中國獨特的白酒文化。這可以作用于心神的玉液瓊漿,即可承歡、忘憂及壯志,還可以作為一種流通商品來饋贈。現如今,白酒又變成了一種可以投資的特殊商品,頻現拍賣會、交易所乃至金融產品之中。
一 實物交割:從民間流通到拍賣行
【投資環境概括】
中國人的櫥柜之中,少不得有幾瓶老酒。即便是物質匱乏的年代,大家也愿意為這種飽含著中華情節的精神飲品買賬。講究一點的人家,藏有幾瓶陳年的茅臺和五糧液(28.00,-0.01,-0.04%)也一點也不稀奇。
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白酒的功用限于于飲用和饋贈。收藏和投資的需求僅在酒友自發的民間組織萌發并小規模存在。酒友和藏家們大多通過“燒酒網”這類的網站撮合議價或者干脆從經銷商手中購買。2000年后,有意識地參與其中的藏家大約十幾萬人。而更多的佳釀,或被釀成月光,或被嘯成劍氣,或被吟唱出了盛唐。直到2009年,以茅臺為代表的高端白酒價格上演了“飛天”,人們才意識到白酒作為另類標的物的投資價值。
2010年春,北京歌德開設了白酒拍賣專場,為白酒投資收藏的定價提供了市場化的平臺。自此,白酒成為主流拍賣行的固定收拍品類。
撇開群眾基礎好、市場不需教育不說,光論投資話語權的話,相比動輒上億才能碰到好東西的藝術品,通常在幾十萬規模的白酒很容易讓投資者在拍賣現場左右逢源。更關鍵的是,這些芳香的酒漿有著不可忽視的實際價值,而且流動性甚至好到你可以通過一飲而盡來馬上兌現。
【風險揭示】
收藏和投資的基本原則異曲同工,即都要注重資產的配置、時機的選擇以及流動性的好壞。平心而論,即使上了拍,白酒的投資環境仍有待改進。師夷長技的話,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的紅酒投資人僅對有分級的葡萄酒感興趣——有專門的酒類評級機構,像信貸分析一樣給不同的酒打分。目前的白酒投資市場還尚待發展,品牌的溢價部分也會給價值評估體系額外摻雜進水分。
【理財原則】
現實一點說,白酒投資及收藏要守住兩條底線:一曰久遠;一曰質臻。有限性產能、稀缺的生態資源、獨特的工藝、文化的厚重和品牌的價值這幾條錦囊也能讓您盡量在白酒投資中不打眼。最后一個大招,不是還有一飲而盡呢么?
二 投資工具:從銀行理財到白酒信托
【投資環境概括】
除了消費屬性,白酒也具有交易屬性。白酒在實體市場火了之后,銀行信托等金融機構很快將其納入了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
中國銀行(2.87,0.00,0.00%)就率先推出了一款名為“五糧液酒廠60年釀神封藏限量酒”的理財產品,賣點是原漿酒加上全球發售3萬樽的限量。該產品可以滿足投資者的兩種需求:要么得到比市場價格低1萬的實務行權價;要么選擇不執行實物行權,但可以拿到全部的本金以及年化收益率5.8%的投資回報。目前的白酒類銀行理財基本套用了這個模式,但發行規模都不大。
相比之下,工商銀行(4.06,0.01,0.25%)則和信托合作,玩出了更新的花樣。一款“舍得30年年份酒”收益權信托理財產品將投資本金中的10%買入四川沱牌舍得(27.80,-0.26,-0.93%)酒業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1.6萬壇舍得30年年份酒的收益權。產品到期后,投資者可選擇拿到白酒或本金:若以實物形式支付,預期年化收益率可達8%;若以現金形式支付,預期收益率則為5.7%。
【風險揭示】
但需要注意的是,白酒作為另類金融產品的標的物,更多時候像是個產品設計噱頭,人們很難去真正追蹤一個信托產品運作的脈絡。在藝術品投資信托被曝出陽奉陰違投資了房地產之后,很難不引發人們對白酒理財或者白酒信托步其掛羊頭賣狗肉后塵的擔心。如果完全脫離了實物體系,這些玄虛的金融產品結構很容易成為帶給投資人“兀然而醉,豁爾而醒”的幌子。
【理財原則】
如果您不是沖著酒本身去的而只是圖理財所帶來的固定收益,不一定非得是白酒才能幫您實現財務自由。如果您實在是中意白酒這個投資方向,選擇產品時盡量選擇保本保收益的產品投資,對帶有“非保本”以及“浮動收益”等字眼的產品繞行吧。
三 類證券化:交易所中的白酒路演
【投資環境概括】
裝在各種壇壇罐罐里的酒漿相對容易標準化地交易,加上白酒不易變質、且儲存歷久彌香的特性,給白酒進行類證券化處理提供了便利。
國窖1573、水晶舍得、國典鳳香、古井貢酒(32.35,-0.25,-0.77%)、景芝·國標芝香、酒祖杜康·傳奇版收藏酒等投資型白酒先后登陸分布于中國大陸乃至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十幾個酒類交易所,像發行股票一樣進行路演。投資者像交易股票一樣開個賬戶,可以申購最少一瓶的名優白酒,交易品種大致分實物交割型和份額交易型兩種,可以根據酒交所的定位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模式。比如宜賓白酒交易所主營大宗基酒,北京金馬甲走的是偏電子商務的路子,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的操作模式則更加證券化。
沒有了銀行信用的背書,酒交所的吸引力在于更為多元化的交易模式。另外,在現行交易規則中,酒交所拷貝了股票、期貨、大宗商品倉單交易等模式,比如上市前路演、定向認購、價格撮合交易制度、傭金、第三方資金結算存管、漲跌停限制等等。
而對于投資者來說,沒有了經銷環節的加價,可以基本上以五折的價格買到經專家鑒定過的名優酒品,的確有動心的理由。也正是因為價格的優勢,引得一些經銷商也逐漸參與其中。而白酒企業也樂得借力交易所形成高端酒的指導價位,樹立自己的品牌地位。
【風險揭示】
“紙白酒”的風險不小。
首先,同樣是證券化,紙白酒和紙黃金的區別就明顯,紙黃金以金價為參照物,這個很容易確定。紙白酒的估價則困難得多,因為有很重要的品牌溢價部分需要考慮,泡沫的產生也在所難免。
另外,酒交所的交投并不活躍,投資者想變現的話,只能等待買家出現;如果沒有人接手的話,就砸在投資者手里了。即便是產品設計中加上了酒廠回購等擔保,酒廠的回購承諾或基于未來價格持續攀升的假設、或押寶其自身的景氣經營,這種保證也顯得有點空中樓閣。
【理財原則】
要規避上述問題,投資者也可以遵循一些門道。比如平臺發售價和市場價格的價差越大,投資者的安全墊越厚。此外,基于現貨的交易模式也比單純的份額化交易要牢靠很多。
對于實業和金融的種種結合,我們給出的最基礎的建議是投資者仍要關注酒本身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