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集團是傳統的外貿企業,一路走來,在國際化問題上不斷地做探索。上世紀80年代初,中糧集團的國際化是緊緊局限于與國外合資,希望通過把國外的企業在國內開辦產業的經驗借鑒過來,在國外設有一些海外的辦事處。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不斷的改革開放,中糧集團國際化逐步走到了海外投資,建立自己的供應鏈、服務于中糧集團國內戰略的發展。到2014年,中糧集團在國家新的糧食安全戰略引領下,真正開始國際化之旅。這一年,中糧集團通過并購兩家大型農業企業,真正把自己的市場、自己的供應鏈,延伸到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這個過程中,不但是中糧集團自身有企業的發展戰略,還與新加坡淡馬錫、渣打銀行等財務同仁一起,又與相關財務投資者達成了很好的戰略共識,在財務投資者的支持下,中糧集團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國際化戰略更多的是通過相關利益者,中糧集團財務投資者,中國農產品需求市場將來會驅動全球農產品和食品的發展,大家有非常大的共識,通過把國際供應鏈和中糧集團在中國市場、中國的分銷企業、中國的品牌業務銷售渠道真正地進行打通,把國際供應鏈和中國市場聯系到一起是大家的共識,也是我們的生命力所在。
國際化的戰略基礎,中糧集團國際化戰略更多地立足于自身的戰略發展需要。上世紀80年代初,中糧集團還著力于外貿企業組織農產品出口。隨著市場演變和外貿的改革開放,中糧集團不斷從出口環節延伸到了國內農產品深加工環節,通過過去十幾年的打造,中糧集團在米面油肉蛋奶打造了自己完善的產業鏈,20年的發展為中糧集團在中國市場奠定了雄厚產業基礎和市場地位。
在此背景下,中糧集團整體農產品加工等等達到了5500萬噸,正是如此,就與國際投資者和同行有很強的戰略合作基礎。整個國際化戰略滲透著很強的全產業鏈的理念。
另外,中糧集團開展海外集團是順應市場發展的變化,中國的市場,今天已經由過去的地大物博的農產品資源很豐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的發展,消費結構的改善,更多地變成了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日本和其他在長時間以來農業資源食品資源短缺的國家。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對食品進口的需要、對食品原料進口需要,變得更加剛性和持久。
中國市場龐大的需求和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即為中糧集團在海外投資、海外發展帶來非常好的環境,中糧集團自身在戰略上順應外部環境。中央的糧食安全政策的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為中糧集團國際化戰略帶來了非常寬松的外部環境。
經過國際化戰略的發展和探索,中糧集團也有一些體會,我們覺得國際化是個過程,是中糧集團不斷適應外部環境變化過程,不斷進行戰略轉型的過程,也是從貿易到實業到品牌整個全價值鏈建設的過程,也是中糧集團加速產業在全球范圍內加速產業整合的過程,是中糧集團強化全球運營能力的過程,也是進行當中的過程。
對此,筆者有三點體會:
第一,國際化不能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要順勢而為,中糧集團國際化的本身不是目的,是從中糧集團對外投資的驅動因素來看國際化,既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是順勢而為。
第二,國際化要做到互利共贏,將全球貿易網絡和中國的市場以及中糧集團在中國市場的領先地位結合,有機地連接全球的資源和中國市場,為合作各方創造巨大的發展機遇,這是國際化合作當中的非常重要的基礎。通過兩層股權架構的設計,將中糧集團戰略投資者原來的股東各方力量集中在一起,集中到股東價值的創造上,有利于并購后的整合和進一步發展。
第三,國際化根本是人的國際化,不僅僅是資產的并購和整合,國際化更需要對文化、公司治理、運營等各個方面很好的做出調整。
國際化要求團隊的專業化和國際化,要求團隊擁有全球化視野、全球化的心態、全球化的模式和全球化的模式和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