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三板公司深圳品尚匯發布公告,宣布對廣西桂林朗邦商貿有限公司實施戰略合并,取得其控股股權。資料顯示,朗邦商貿與全球知名的啤酒品牌中國總代理有多年的合作關系,其經營產品覆蓋了天貓、京東、淘寶、一號店等線上全渠道,在天貓、京東的啤酒類熱銷店鋪排行榜上,朗邦長期占據榜首位置,其在進口啤酒市場的領先優勢非常明顯。
而作為國內“老資歷”的跨境電商企業,品尚匯此前長于進口葡萄酒的直采和經營,此次選擇與朗邦商貿攜手,被普遍視為其邁向進口啤酒市場的重要一步。
事實上,這只是進口啤酒迅速增長的一個縮影。2015年1至8月,我國啤酒行業累計產量3479.23萬千升,同比下降6.12%,而去年同期的進口啤酒總量已達36萬千升,同比增長率高達65.7%。兩相對比不難看出,在國內啤酒市場漸趨飽和的同時,進口啤酒仍具有廣闊的增長空間。
以尚品匯的介入為例,業內廣泛看好進口啤酒的發展前景,認為其今后甚至可能對國產啤酒的主導地位產生威脅。
對于這種現象,我們除了肯定進口啤酒的特定優勢,還需理性看待和慎重思考。
盡管進口啤酒增長明顯,但由于其市場基數過小,與國內啤酒總量相比微乎其微,其被關注和看好的原因,更多是基于酒業對市場趨勢的判斷。
一方面是國內消費水平提高,消費者對中高端啤酒的需求量有所增加,二是國內消費者對特色化啤酒產品的需求更加強烈,進口啤酒在前期的市場定位,產品表現方面恰恰與之相吻合,在口感、品牌上都更具特點,非常適合個性化、時尚化的市場消費需求,其價格也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向親民化路線,受到更多的市場認同。加之酒業調整仍在延續,很多經銷商迫切希望找到新的經營增長點,包括進口啤酒在內的新品類都值得嘗試一下。
但我們不能忽視了進口啤酒領域現存的種種風險。進口啤酒的貨源渠道復雜,市場秩序缺失,相比于國產啤酒和其他成熟品類,進口啤酒的消費風險更高一些。
在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2015年12月入境食品被檢出不合格名單中,就包括5批次進口啤酒不合格,分別是德國的黑啤酒、西班牙的海寧根啤酒、德國的霍夫邦小麥啤酒和斯汀伯格黑啤酒,問題主要涉及霉變、包裝和標簽不合格。這應當引起業界的足夠重視,如果不能盡早強化進口啤酒市場的監管和秩序,其良好前景很難“兌現”。
另外,進口啤酒所謂的個性化魅力,究竟有多大程度是由于其品質、口感方面的差異,又有多大程度是因為消費者的認知局限?
畢竟,新鮮度對啤酒產品的品質表現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進口啤酒漂洋過海遠道而來,在新鮮度這一關鍵指標上與國產啤酒有客觀差距,僅靠其風味的獨特性就能彌補這種差距嗎?我們尚不得而知。
進口啤酒增長的背后,是國內細分的啤酒消費需求從商務分享型向品鑒辨賞型的轉變,說得具體一點,就是消費者需求從喝飽轉向喝好。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國內啤酒文化的缺失,使進口啤酒的優勢被加倍放大,甚至形成了“進口啤酒就是好酒”的認知誤區。
隨著國內啤酒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完善,特別是各大巨頭企業的并購整合基本告一段落,國產啤酒的文化覺醒時代已經來臨。
在這種更加理性的市場消費環境下,無論國產啤酒還是進口啤酒,應當首先告訴“消費者啤酒是什么”、“什么樣的啤酒是好啤酒”,其次才是讓消費者認同和普及的問題。我們要判斷進口啤酒的未來前景和表現,同樣是要基于消費者理性認知的基礎上。
所以,今后影響消費者選擇的關鍵,應該不是國產或進口的產地區別,而是考驗啤酒廠商對消費者的“誠意”有多少,考量消費者在其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